今天给各位分享难倒阅卷老师的高考作文,全篇仅755字却给满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难倒阅卷老师的高考作文,全篇仅755字却给满分,不拘一格用人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难倒阅卷老师的高考作文,全篇仅755字却给满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难倒阅卷老师的高考作文,全篇仅755字却给满分,不拘一格用人才?、难倒阅卷老师的高考作文,全篇仅755字却给满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1、《滕王阁序》如果出现在高考中——对王勃和《滕王阁序》的祛魅
2、难倒阅卷老师的高考作文,全篇仅755字却给满分,不拘一格用人才?
如果《滕王阁序》是被人在高考作文中写出来的,这篇文章会被打多少分? 这篇文章本来是这个问题的回答,但不知道为什么被zh毙了,我也很莫名奇妙。 但对这篇文章我倾注了很多心血,倒不是说在文笔和结构上有多少用心之处,只是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翻阅了大学毕业以来最多的资料,让我对王勃和《滕王阁序》不说有了重新的认识,但至少更加深刻。 所以尝试将其作为文章,不知道能不能发布和被大家看见。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很多回答,其实都有名作先行的意味。 什么是“名作先行”? 简单来说—— 不管评分标准如何,不管文学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你都认定了《滕王阁序》是所谓的“天下第一骈文”——那么它必然应该会有“天下第一”的分数与待遇——那么这个问题就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你已经认定了它是“天下第一”,所以你会把所有出现的可能会影响它成为“天下第一”的问题,最终都通过自定义解决。 举几个例子: 《滕王阁序》缺乏思想性怎么办?——它文笔天下第一啊,就凭这个,作为高考作文还不够吗? 《滕王阁序》中出现的历史性的描述和那么多历史人物怎么办?——都说了不考虑走题,它完全切题,不管怎么样,它就是会符合现代逻辑。 《滕王阁序》若有版本的差异怎么办?如“落霞和孤鹜”与“落霞和孤雾”,那这句话该会怎么重新被人理解呢?同样是这句,以前从来没有过《滕王阁序》,庾信的原句会更有名吗,那这句话还会被认为是超过庾信的创作吗?——庾信是谁?不认识啊?什么?“孤雾”是个啥玩意儿?还有这个版本?都说了《滕王阁序》天下第一骈文,你以为改卷老师看不出来吗? 首先,《滕王阁序》距离我们现在太久远了,将近一千五百年。很多句子,很多词汇,很多典故已经不适合现在的阅读了。而且《滕王阁序》里的很多词语和句子都有着极强的时代性。很多人好像根本就没读过《滕王阁序》,就第一句话来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你放在现代的语境下,根本解释不通为什么称豫章为故郡,为什么称洪都为新府,这是发生在唐代的地名变化事件。你要是真的去改卷,第一眼就给你看懵逼了,这学生在写个什么玩意儿?更不用说都督阎公,新州刺史宇文,孟学士这些人了。老师直接看的一头雾水,这些人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而且现在哪里还有新州啊,哪里又有都督啊?后面又比如,临帝子之长洲,好家伙,你告诉我,放在现代语境下帝子是谁? 其次,高考作文改卷是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一个老师去欣赏和分析一篇文章的,现代教师也不一定又那个能力可以理解或知道一千五百年前的文人所写的字词的意思和典故的引用。比如宗悫,杨意和司马相如,梁鸿,徐孺子和陈藩,谢安宝树,邺水朱华,纤歌白云,——没有数年古代文学的专业训练和积累,现代人基本上很难全都了解。朋友们,这是一篇将近1500年前的文章啊!这些典故对当时的文人来说,就像人艰不拆,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之于当代的我们,他们是如数家珍,而我们呢?——能基本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将其认为是一篇仿古的佳作已经是最好的结局。——更不用说《滕王阁序》有那么多版本了,万一是“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呢? 再者,就《滕王阁序》后半部分表露出的”英雄无路“,恳求引荐的情感,对于高考写作来说,真的会让批改卷子的老师无语——完全是一派古代文人宦途失意,给诸公拍马屁,求后门的语气。你什么意思啊?让你给滕王阁写一篇序言,你还想跟南昌市市长(军区司令)走后门?你以为你爹当官的了不起啊?还透露自己的名字?是不是真的有内应啊?你个小屁孩,有啥穷途末路的,真的是无病呻吟,难道你现在三十好几了还在高考?——你看你也懵逼啊。这小子的人生到底经历了啥? 《滕王阁序》是不是真像很多回答吹嘘的这么牛呢,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这么高呢? 我也好歹是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多少还是真的学过中国古代文学史的。 新出版的马工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只点了一下王勃是初唐四杰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有名的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对《滕王阁序》只一句带过以举例唐代骈文的变化。 更早的傅璇琮、蒋寅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隋唐五代卷》也只是拿《滕王阁序》举例来说明唐代骈文出现的阳刚之气。 西方文所安、孙康宜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甚至连王勃的名字都没有提到。 以上是集体合作的文学史,那我们再看看个人书写的文学史—— 钱基博(钱锺书先生的父亲)的《中国文学史》中也是将《滕王阁序》一笔带过,所引的文章反而是王勃写给刘祥道的信。 再看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新编》,《滕王阁序》竟然只出现在与黄景仁《观潮行》的对比中,也是一笔带过。 再看林庚的《中国文学史》,龚鹏程的《中国文学史》,台静农《中国文学史》,对《滕王阁序》无一不是一笔带过。 你可千万别说专家不懂文学,什么专家根本就不懂《滕王阁序》,你这么牛你怎么不写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出来?没有这些专家的筛选,你怎么能在高中就读到《滕王阁序》,而不是《哀江南赋》,不是《三都赋》,不是《洛神赋》,不是《枯树赋》,不是”王勃寄刘祥道书“你为啥觉得《滕王阁序》很牛逼,除了他确实牛逼之外,只因你也真的只在中等教育阶段读过《滕王阁序》,除此了这篇和一些诗歌之外,你还读过王勃写的哪些文章?八大赋你能说出四个我都说你牛逼。 别再跟我扯《滕王阁序》地位如何如何,你那百度复制的自媒体写的玩意儿,我都看恶心了,好歹找一篇国家级刊物或出版物来讨论讨论吧。或者指出我的阅读的错误,比如某某文学史其实对王勃和《滕王阁序》的地位有如何如何的评价,能不能来点有意义的讨论? 那问题来了,到底谁最先说《滕王阁序》天下第一的呢?——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夸过”三王“的序、赋、记,也并未单拿王勃的序来夸赞,但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对《滕王阁序》表现出喜爱,也足以说明其文章的感染力。——但这并不足以说明《滕王阁序》在古代文人心中就有第一的地位了——那到底是谁最先说《滕王阁序》天下第一,理由又是什么? 瞿兑之先生在《中国骈文概论》一书中特辟出专章来讨论王勃之《滕王阁序》,认为王勃《滕王阁序》“气象高华”、“奔放而自然”,称赞其“是这时代的一篇最好的代表作品”,这或许是《滕王阁序》天下第一的缘由。——广西师范大学王腾的硕士论文《王勃骈文的接受及经典化》是目前唯一的专门讨论王勃骈文经典化问题的硕士论文——王勃的研究并未像大家以为的那么热门和深入,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知网看看。虽然我知道你们可能连百度都觉得麻烦——如果你不是大学生,上知网可以用你们所在地级市或直辖市的图书馆账号吧。这是这几天的整理古代文学史的pdf我收集的比较杂,因为大部分纸质版我都有,除了璇琮、蒋寅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隋唐五代卷》,其他的都可以很容易在网上找到免费的pdf版 《滕王阁序》如今能在网络上受到如此追捧,我觉得是传播学的成功,是中国高中语文教学的成功,而并非真的是文学的成功。——普通网友除了《滕王阁序》还读过哪些骈文呢?有几人又了解过中国古代文学史呢?——如果把《滕王阁序》变成洛神子虚上林七发京都,或是江鲍徐庾,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最后,如果历史上没有王勃的《滕王阁序》,那么被他所引用或模仿的句子是否会变得更加闻名呢?比如庾信的《马射赋》等。或者还有其他的天才作了类似的文章呢?——那么《滕王阁序》亦很有可能被批卷老师认为是一篇模仿文章。 《滕王阁序》如果真的出现在当代,它可能真的会默默无名。就好像《洛神赋》出现在唐代一样。它们可能会仍旧被世人推崇,但绝对不达到它原来的那种高度。何况《滕王阁序》本身的地位并没大家想象的这么高。如果非要给《滕王阁序》一个定位的话,那么便是一个在六朝骈文和古文复兴运动间有着承上启下性质的典范案例。如果《滕王阁序》脱离那个时代环境,它的文学史意义可能更低。 如今部编版已经把《滕王阁序》移除了教材,可以预见,在数年之后,《滕王阁序》的神话和神化将会逐渐淡化。 更重要的一点是,《滕王阁序》的背后是无数野史杂记的渲染,是无数文人对天才型作家的崇拜和向往,是世人对神童(爽文)的喜爱和追捧,是高考要求——这才使得《滕王阁序》成为新中国以来,大部分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都推崇的绝世名篇。 不要再说什么科举文章怎么怎么垃圾,王勃的骈文多么多么好。 我就一个大无语了—— 为啥韩愈要发起古文运动? 当时科举,最常用的文体是啥?——骈文!!!!!! 韩愈反对的就是这些无脑的骈文! 你扪心自问一下——《滕王阁序》配作科举以选拔人才来用的文章吗?——你真要选出王勃这样一个毫无政治意识,毫无政治手段,毫无政治头脑,只会空喊口号的文人来管理国家? 题外话—— 王勃这一辈的王家人尽管个个都是天生的文学家,但似乎都没有多少政治天赋。 王勃作《檄英王鸡文》这一举动就可见其此人习惯了以文进身,喜欢阿谀马屁,但政治敏感度又极差,小马给他拍开心,却得罪了大马。 你们这些人夸王勃写《滕王阁序》,可怜他的“空余报国之情”,其实和夸李绅写《悯农》,赞美他知晓“汗滴禾下土”一样。 王勃是一个很纯粹的政治投机者——他在《刘右相书》中一顿慷慨激奋地指责统治者连年发动战争,害国害民。可一转头就在《拜南郊颂》中以不输于《滕王阁序》的华丽辞藻对高宗平定高丽的战争大加颂扬——啊,这?????——世人评价王勃“器识不足”,“浮躁浅露”不是没有道理的。 王勃二哥的王勮则更是无脑——居然“勾结反贼”,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害得自己的老哥老弟也得跟着他背一个叛国之罪。虽然这和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政策有关,或许天命如此吧。 王勃是害了自己亲爹,王勮是害了自己亲兄弟。这两位真的是王家这一辈的大“孝”子了。 唯一有点政治头脑的大哥王勔,一路当上了泾州刺史,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却因为自己可爱的弟弟“勾结反贼”直接人头落地,也真可谓造化弄人啊。 说回来—— 韩愈反对的就是骈文的这种无病呻吟——华而不实。 蒋勋这么概括过古文运动——“文学到了出口成章的时候,其内容本身被思考的可能性会被降低。” 如果《滕王阁序》真的成为了一篇横空而出的高考作文,我就问你,他有个p的思想,有个p的思辨性? 你可别着急骂我,我从来没说过《滕王阁序》的语言的不好。 你就扪心自问,如果你真的读得懂《滕王阁序》。 你告诉我,他有啥思辨性? 他凭啥作为高考满分文章?——虽然在后头我还是给《滕王阁序》打了满分,所以你别着急地到评论区发言,慢慢看下去。——而且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删评论啊?我本来都想复制自己的回答作补充的,没想到回去一找,评论都给你们自己删了。 如果高考写作只关注语言的严整华美,把评分的重心向语言的浮华偏袒,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相信真正经历过高考写作的你一定知道,写出绝美的语言很容易,超级容易,你只要会背,会模仿,会改写就没有任何问题——高考写作真正的难点在于思想的深入,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的思维角度该怎么设置,你该怎么一步步挖掘出事件背后的现实意义。只要背过高考范文的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我背了,但没用,我脑子里无数名人名言,无数好词好句,但到了考试,题目就把我看蒙蔽了——浙江精神?先手?红楼梦????? 如果《滕王阁序》这种文章真的在高考被打了满分,并被宣传出去,你可以想象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吗? 从下一届开始,语文写作课就变成了骈文课,让学生背诵各种骈文,背诵各种名人故事,然后用四六把他们写下来,不断的练习,不用思考文章到底要不要思考什么,只要华美,只要工整,不用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只要新奇,只要仿古········· 如果不考虑走题,而且字迹端正,卷面清晰的话·····我会打55—57分。这是在不考虑走题,也就是我能跨越1500年的时空,读懂《滕王阁序》的所有被历史时空限制的词汇的情况下。 当一篇文章被评卷老师认为完全切题的时候,它的内容已经很接近高分标准了,它的思想也几乎接近高分标准了。《滕王阁序》的语言又是无可指摘,这样必然是高分的结局,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是毫无讨论的意义——或者说,这个问题对《滕王阁序》的评分标准只剩下了语言。 但如果不考虑“名作先行”,不考虑完全切题的特殊情况,60分到底该如何才能打到呢?我真打不出来——诸位都是经验丰富高考评卷老师,暑假也到了,总能抽出一小时来给大家答疑解惑吧 满分真的很难,因为你不仅要语言优美,更重要的是思想要有深度。我真没有看过新教改后被官方认证的满分高考作文到底啥样。网上的流传,大家看过就会发现,大部分其实都是语言优美,思想肤浅,看着玩就好。 但我还是想造一个题目出来,因为题目对高考写作来说太重要了,扣题是真的关键。其实对所有的写作都一样,你不扣题,你写出来的东西牛头不对马嘴,文采再华丽也不会有人欣赏。所以,我尽力编了一个——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与叠山路的交界处,耸立在水波涟漪的赣江之滨,面对风景秀丽的西山,气势宏伟。古往今来,凡来此游览过的人,无不对滕王阁啧啧称赞。时至今日,它仍然和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齐名。 据史料记载,滕王阁修建于唐初。675年,当地的都督阎公重修了滕王阁,并在当年9月于滕王阁上设宴,到场的还有大文人孟学士,新州刺史宇文,王将军等人。 请结合材料,假设你叫勃,你的父亲在唐朝边陲当小官,你恰好在前去看望父亲的途中路过此地。阎公听闻你的才华横溢,便邀请你参加滕王阁的宴会,并请你当场为滕王阁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要表达出你怀才不遇,希望得到阎公赏识的急切心情。 BTW:这肯定得是江西省的高考题,但全国乙卷肯定不会出这样题目,这说实话有点像中考题。而且高考题一般会以议论文为主。但如果题目不这样设置,那不可能不离题了。高考题目更多考的也是学生的思辨性,《滕王阁序》本就没啥思辨性,所以,很难真的有可以让它切题的真题出现。 所以,我们其实是为《滕王阁序》专门创造了一个题,你想想看,如果让你高考,先让你随便写一篇文章,你只要用各种华丽的句子,各种引经据典,然后结构能够保证完整,最后出题老师根据的作文专门为你出一个答案,保证你完全切题——你也能拿超高分,甚至满分。 或者说,当我们专门为一篇文章设置一个题目的时候,能限制这篇文章拿满分的就只有它的语言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高考作文评分,一般看三个方面:内容,表达,发展等级。(本人还未亲身经历过高考改卷,虽然上过改卷培训的课程和会议,也亲身改过高中,初中的语文作文,但难免会有细节处的差异,大家别再骂了。如果您专业的话,慢慢来谈)这是流行最广泛的全国卷的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的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一)假设完全切题 当一篇文章完全切题的时候(同时没有扣分项,也就是说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字数达标),有哪些分已经拿到手了呢? 1.基础等级-内容20分。 2.发展等级-深刻5分。 3.发展等级-丰富5分。 4.发展等级-有创意5分。 5.基础等级-表达18分——这一项里我个人认为“语言流畅”可能存在争议,但是如果一篇文章能够被认为完全切题的时候,没有流畅的语言,是完全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在假设基本流畅的情况下,先扣除2分以待观察。 综上,你至少已经到手53分。 剩下——2分是表达流畅的问题,以及5分是有文采的评分。 而那表达流畅的2分,正常水平的学生都能拿到,所以,如果真的让一篇文章强行且完全切题的话,这篇文章的基础分是55分——也就是说,这篇文章评分的唯一标准将只剩下——有文采。 而这一点也很容易达到满分,只要你知道你写的文章绝对会完全切题的话,你备考只用准备以下四点,就可以轻松拿到高考作文满分: 1.用词贴切——言外之意,少用网络词汇,主谓宾搭配适当即可。 2.句式灵活——在陈述句之外,使用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等,即可得分。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顶针,选三个及以上使用,即可得分。 4.文句有表现力——这个最抽象了,其实也可以解释成句子让人读起来很有feel,怎么能达到呢?比如仿古,增加语言的陌生化;比如使用修辞手法,丰富表达形式;比如引经据典,深化文字的内涵,等等。其实也就是说,只要做到了前3点,第4点自然会得分。 那我们再回到《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我们给它打分的标准就只剩下了——有文采。 1.用词贴切——仿古文言文,没有什么用词的错误,满分。 2.局式灵活——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皆有,满分。 3.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等皆有,满分。 4.文句有表现力——引经据典,修辞丰富,仿古等皆有,满分。 所以,《滕王阁序》,最终得分满分——60分。 但如果不是《滕王阁序》,而是其他的文章——但只要它用词贴切,用了两个以上的句式,并且用了至少三个修辞手法,最好还能有几处引经据典,它也能满分——因为它的起始分是55分。 如果排除完全切题的情况,《滕王阁序》则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扣分点: 1.思想不健康——阿谀官员,企图走后门。(扣0.5—1分) 2.深刻——《滕王阁序》没有什么思辨性,这点完全不用争议,这本就是一篇很单纯的以文进身的工具。(扣2—5分) 3.有创意——见解一点都不新颖,甚至有点庸俗。(扣0.5—1分) 综上,当《滕王阁序》不完全切题的时候,它最多可以被扣7分。 因此,如果保证《滕王阁序》在语言上不会因为古今语言差异而被扣分,那么不完全切题的《滕王阁序》的得分应该在53分—57分。其实我还没有考虑“符合题意”这一大项的问题,所以一篇不完全符合题意的《滕王阁序》的下限可能更低。 换句话说,大家对《滕王阁序》有这么高的评价,一是因为它的语言,二是因为它背后的故事。 但论及思想性或者说思辨性,《滕王阁序》仍旧和众多骈文有一样的弊端,那就是——空有华丽的篇章,而无有实质的内涵。 尽管《滕王阁序》在文末表达出的那种“谁悲失路”之人的感慨,较于六朝骈文多出几许阳刚之气和沉重氛围,但这并不能掩盖它全篇缺乏思想性的弊端。从现在来看,甚至还有封建文人渴望以文进身以走后门的落后与腐败思想。 经历过高考的各位,肯定都知道,高考与中考的最大不同就是在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核上,这从中高考语文作文的真题要求上就可以看出来。高考是非常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表现的。但很显然,《滕王阁序》在这一方面的得分是非常勉强的——我们甚至不能辩解说瑕不掩瑜,因为《滕王阁序》在思想性上的下限的绝对值和它在文采的上限的绝对值几乎是相等的。 如果大家了解过《滕王阁序》的批评史,就会发现宋人很不看好《滕王阁序》,因为宋朝是讲求理学或理性的时代,宋代的文坛继承了韩愈的意志,对骈文这种华而不实的文体很是排斥,《滕王阁序》也自然不会幸免。一直到清代骈文复兴,《滕王阁序》的批评才逐渐在整体上回归正向。 我开头写那么多看起来是在“贬低”《滕王阁序》的话,实际上也是一种现实——众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都没有把《滕王阁序》当作天下第一骈文进行大肆地宣扬和介绍,亦没有对王勃表现出推崇,这都说明了文学史在意的是对历史有推进作用的文章,文学史推崇的是那些可以改变历史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文学史会关注《文选》,而不关注《滕王阁序》,为什么会对庾信大书特书,而对王勃只是一笔带过——这和王勃只活了26岁,写的作品不多无关;张若虚写的作品更少,他的生平资料比王勃还少,但文学史写他的篇幅却有时要远超于王勃——道理就在这里——《滕王阁序》的语言确实很好,但对于文学史来说没有创新之处,对于骈文来说也没有跨越式的进步,说的好听点《滕王阁序》可以被看作骈文的顶峰(或许),说的难听点《滕王阁序》代表了骈文的发展进入了不可不被替代的最低谷。 我知道大家对《滕王阁序》都有着“童年滤镜”,毕竟你的一生可能也就完整地读过和学过这一篇骈文,可能你甚至连庾信是谁都不知道,你甚至连《文选》都没听说过——但你可千万别说,这些东西你都不知道,它们又怎么能跟王勃和《滕王阁序》比呢——你如果这样说的话,除了只能证明你自己是一只聒噪的井底之蛙外,对庾信和《文选》的文学史地位远超于王勃和《滕王阁序》的事实没有任何影响。 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还是不太能理解那些看《滕王阁序》看哭的人。这有啥好哭的?一个官n代因为拍错马屁被罚了,然后在那哭哭唧唧地说“谁悲失路人”?你有啥和他好共情?他再惨,老爹也是官儿。他再惨,他哥他弟都是官儿。他再惨,他家从他祖爷爷那辈开始就是官儿了。人家从小锦衣玉食,啥事不做,小时候每天写写文章逗大人开心,长大了每天写写文章逗大人开心。你个xzztj配和他共情吗?——你越了解王勃,你就越觉得这个人轻狂,阿谀,虚伪,甚至有点无脑,尤其是和他小爷爷王绩一比,真的不能不感叹一代不如一代。 还有,别再吹王勃年少及第多么牛逼了。你先看看他是怎么当上官的—— 人家从十一岁开始就给市长秘书(司马)写信(《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直言想要找关系,走后门了(巨壑难游,伏龙门而一息)。 人家十三岁就能和国家总理(右丞相)刘祥道通信(上刘祥道书)。同时又给皇帝秘书(常伯)皇甫写信,给吏部官员(员外)明员外写信,给吏部官员(常伯)李安期写信——皇甫把王勃夸高宗的彩虹屁《乾元殿颂》拿给了高宗看,高宗开心了——吏部官员知道上面也妥了,紧接着王勃应幽素科及第。然后直接进武则天二儿子的府邸当高级书童。——这是什么概念?——如果王勃不作死,写那什么斗鸡文,安安静静地一直跟着李贤干——上元二年,王勃本来该死的前一年,也是他写下《滕王阁序》,写下“谁悲失路之人”的这一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册封为皇太子——之后,李贤三次监国,受高宗称赞,受朝野拥戴——如果王勃还能再聪明,有点政治头脑帮李贤活过武后的毒手,这个前途啧啧啧……不过,想想以王勃那只会拍马屁的政治头脑,到时候很可能又给武后写马屁文,去给武后站位了,要么就是和他弟一样,搞不清局势,导致全家被诛。我觉得后者可能性更大。 再想想你们?——还妄想把《滕王阁序》作为高考文章?这不笑死?人家需要高考吗? 一个十三岁就能和中央官员通信的人,一个十六七岁就能通过关系把彩虹屁直接送到国家最高领导人跟前的人,你们配和他一起参加高考吗? 最后,我希望仅以此篇能够作为《滕王阁序》祛魅的前言。 如果你真的喜欢王勃,我推荐你去看几个免费的网站,两《唐书》,《唐会要》等都能找得到: 古籍馆 国学大师(现在要付费了,但真的好用)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网站 我也不知道为啥发链接会被屏蔽。大家孩子自行百度一下吧。 如果你还是大学生,那么可以用爱如生的古籍库,我觉得这个平台真的不错。 欢迎大家移步我的其他相关的回答——《滕王阁序》是即兴创作的吗?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在哪里? 文|俏俏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高考作文满分是怎样的存在?当然是神一般的存在啦! 因此,一旦高考作文满分,好处多多。有人被破格录取,有人一夜成名天下知… 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高考满分作文在的地方就有故事。 比如当年的满分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不但难倒了阅卷老师,还引来了阅卷组长。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能够写出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的究竟是哪位学霸? 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难倒阅卷老师 在高考史上,满分作文并不稀奇,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来自江苏的考生王云飞写的《绿色生活》,为什么呢? 这篇作文字数仅有755字,乍一看很平常嘛,毕竟高考作文要求是800字,但这篇作文奇在通篇都是文言文。 现代人能读懂文言文已经很难得,现在竟然还有人会写文言文作文,更稀奇的是这篇作文看下来,出现了十几个生僻字,于是阅卷老师被难住了,怎么办呢? 当然是找看得懂的人来了,于是这篇文言文高考作文《绿色生活》到了阅卷组长——古文献专家吴新江面前。 万万没想到的是,号称对古文有研究的吴新江也被蒙住了,因为他发现要想看懂这篇作文,还真得下点功夫,因为随便一眼看过去,就有好几个字不认识,必须翻看字典研究才行。 为了表示自己对学识的重视,吴新江一边看作文一边做批注,而过程肯定是翻看了很多的资料,最终给出了4页纸近2000字的注释,由此可见,这篇作文很得吴新江看重。 在吴新江看来,这篇作文不但贴切题目还立意深远,即使用了不少的生僻字,但都运用得精准,言词流畅,文采斐然。一个高中生能写出如此高质量的文言文,实属难得! 这篇作文由现代人要面对的各种困境,引发了对于过度开发而导致破坏大自然环境的反思,深入浅出地分析更显古文功底深厚。 高考后王云飞的何去何从 王云飞凭着满分作文一夜成名,但他让人惊艳的是,他的高考成绩也很不错,当年江苏高考满分是480分,他考出了384分的好成绩,比一本线高了29分,妥妥的学霸本霸无疑了。 优秀的王云飞自然被很多名校惦记,同时给他发出邀请的就有两985名校——东南大学和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给的承诺是专业任选,北京大学愿意提供资源,让其继续古文深造。 可王云飞的选择再次出人意料,古文功底深厚的他,最终选择了东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因为他觉得要想未来有更大的贡献,学好科技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科技改变生活。 当爱好和专业面临选择时,王云飞选择了专业,选择了现实,虽然他知道自己有如今的古文功底,来之不易。 虽然王云飞的古文功底深厚,但他的父母只是很普通,只不过母亲喜欢读书,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从古诗古文开始阅读。 一旦形成了习惯,王云飞在古文上越来越随心所欲,当在课堂上学到文言文时,别人还在死记硬背,他却早已熟记在心。 因为自己对古文的喜爱,王云飞也常在考试中秀古文,被老师知道后,还曾告诉他不要舍本逐末,适可而止可。 但从小养成习惯的王云飞,一直对自己很有自信,在高考前和父母谈过想要在高考作文时用文言文写,父母很支持他。这才有了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 王云飞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不但成功了,还因此一夜成名。这其中有冒险的成分,但同时也说明了他对自己的自信,这样的人在哪里都不会混得太差。 后来的王云飞怎么样了 高考后,王云飞选择的专业和古文毫无关系,是否意味着他从此和古文说再见了呢? 2014年大学毕业后的王云飞,来到了中建八局,利用自己的专业参与了很多大项目的开发,比如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 虽然一直以来,王云飞的工作性质和古文都不沾边,但多年的习惯并没有让他就此放弃古文,相反的他反而努力学习,要把古文利用在各种现代设计当中,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文也在建筑方面大放异彩,亦古亦今的设计项目,谁不喜欢? 一个人的爱好和专业是两回事,即使不能互相融合,但只要有心,总会找到相通的点,从而达到了既保持了爱好,又能搞好事业,很显然王云飞做到了。 高考作文满分的原因和意义 众所周知,在高考史上,语文这学科是没有满分的,但为何又有满分作文呢?原因我认为有三个。 一是激励选拔作用,让更多人产生对作文的兴趣,从而努力地学习写作,而要想写好作文,其要下的功夫可不简单。让高考作文满分,不但可以选到更优秀的人才,从而拔高他们的总成绩,让有学之士能够高下立见。 二是教学比拼,让作文评分标准更有意义。一个满分作文带来的荣耀是可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作文的重要性。 三是引起关注的导向作用,高考作文满分能够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让更多的人来重视语文,而语文作为传播文化的途径,又是我们多年来的导向,这样简单易见的效果真是再好不过了。 虽然我们知道要想拥有王云飞这样的古文功底很不容易,但只要稍微重视一下,还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我们可以先从打好古文基础,加深古文素养,这其中肯定需要涉猎到大量的古文作品,读经典的古文,研究有意义的古文,由浅到深,慢慢积累,总会有厚积薄发的时候。 而重视古文功底,对于我们当下的大语文时代,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毕竟这门学科,作为古文也好,现代文也好,学好语文,都是我们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因此你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语文,不学古文呢? 关于学古文,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分享。 分享校园趣事,输出教育观点,期待您的关注,点赞,收藏,转发。(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距离高考放榜已过去一周有余,大家也都满心期待着高考满分作文问世,因为高考满分作文,一般都会有很好的中心立意,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但是当2020年高考的第一篇满分作文,也就是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出炉以后,人们却发现,很难读懂这篇高考作文的意思,因为它真的是太晦涩难懂了。而且除了晦涩难懂以外,这篇高考满分作文中还包含了很多生僻字词,比如说:嚆矢、滥觞、振翮......等等。 这篇让大多数人读不懂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标题是《生活在树上》,内容则主要论述的是,个人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原文如下: 初读完这篇高考满分作文,你是不是有一种头晕脑胀的感觉呢?好吧!不用怀疑,因为你跟大部分读者都是一样的,都没能在第一时间明白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的作者,他想要在这篇作文中表达什么意思。而且就算是常年教授语文的老师,也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读懂他的意思,因为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第一位给它评分的语文老师,就只给它评了39分,还不到及格。还是二阅、三阅的老师给它评了55分的高分,所以它才会被作文审查组注意到,然后给它评了满分。 后来,这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被“教学月刊”公众号公布了出来,也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但是读过《生活在树上》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的网友,大多数都表示没读懂它的意思。因此,有网友自我调侃道:满分作文就是不一样,第一句就有个不认识的字。同时也有网友表示:这篇文章过分地堆砌词藻,反而降低了可读性。 看是网友们的水平达不到,所以读不懂这篇“高深”的满分作文吧!那么,专家们又是如何看待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的呢? 对于这篇高考满分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点评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但同时,他也告诫其他学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这篇作文的晦涩。 但也有专家表示,这篇高考满分作文虽然写得很不错,中心论点也很明确,但是太过人为的营造阅读障碍了。因为这篇作文完全可以用现代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同时也能给人以生动和画面感。而这位考生则恰恰选择用了很多生僻字词,以及大多数人不知道涵义的词组去营造高深的感觉。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嚆矢、滥觞、振翮......等生僻字词,以及“达达主义”等等。 总结来看,网友们的大致观点如下:我一直相信“深深的道理,浅浅的说”才是表达思想最真实的方式,一篇考场高分作文一定是紧扣主题、中心明确、思想深刻、文通字顺的。这篇作文也确实值得起推敲,但是这篇作文,真的很难让人喜欢。给高分勉强可以接受,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高中生,通过背诵记忆一些哲学思想概念来“借文气”,是提升考场作文的常用方式。但是给满分,就有点过了,因为这篇作文还没达到那样的境地。 所以,对于这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你认为应该给满分吗?欢迎留言讨论!难倒阅卷老师的高考作文,全篇仅755字却给满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难倒阅卷老师的高考作文,全篇仅755字却给满分,不拘一格用人才?、难倒阅卷老师的高考作文,全篇仅755字却给满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933.html发布于:2025-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