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文化与社会》知识点总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文化与社会》知识点总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文化与社会》知识点总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文化与社会》知识点总结、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文化与社会》知识点总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思维导图怎么画?政治必修三的内容与文化生活相关,理解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知识量也不算少,背诵起来也可真是难为大家。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梳理知识体系的工具,拿来学习政治是必不可少的。知犀这就火速赶来,为大家奉上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思维导图合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大纲: 链接传送门:https://www.zhixi.com/tpl/67dbedd21fc7e90836e2c95ec361bffd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主要讲的是文化生活,包括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四个单元内容。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链接传送门:https://www.zhixi.com/tpl/e81f34e01dc1edc318bcc801abf30fe0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在这块专题中,我们要理解文化的内涵,感受文化的力量以及对人的影响。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链接传送门:https://www.zhixi.com/tpl/858a73eb52da0de8724906dccc4598f9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这块专题中,我们要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看待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链接传送门:https://www.zhixi.com/tpl/0cd907b1768b0dda80bb6c9c870daa78 第三单元要求认识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链接传送门: https://www.zhixi.com/tpl/8112ce232caa6544a4e56927c4866a8b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全书的一个总结,要求我们认识到在全球文化的大浪潮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思维导图的内容分享完毕!有了导图的梳理,一瞬间思路就打开了呢!文化生活的学习还不是手到擒来~当然,知犀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思维导图只是提供一种参考,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去尝试用知犀思维导图动手做做看,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脉络哦~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能够( )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具有公益性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举措有利于 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③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④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爆发出的巨大力量赢得了世界赞誉。海外媒体发表评论说,一个领导人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而排长队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这表明 ①提高国际影响力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民族凝聚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③动员和组织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④物质力和精神力都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中央组织33位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重返延安”,重返他们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③只要培育民族精神,就能弘扬时代精神 ④民族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钱学森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家,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赢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尊重,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这告诉我们 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根本任务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支撑我国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等事件中的精神支柱,它又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它是指 A.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C.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01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从范围上看: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①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以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②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③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2.文化的特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人是文化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文化。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第三:文化既指精神活动,也指精神产品。 第四: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一般没有阶级性,但有民族性和和区域性。 02考点二: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从静态角度看: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从动态角度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03考点三: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04考点四:文化与政治的经济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A.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B.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05考点五: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 2.提高文化竞争力 (1)必要性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2)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06考点六: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和特点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文化素养的高低,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果。 注意以下误区: 误区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意: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误区二:文化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注意:不能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物质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习题精练 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句诗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通过审题肢,马上可排除错误的题肢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得出正确答案C。 2.(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材料中“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说法符合题意。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C中“总能”说法过于绝对。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A。 3.“一月一镇一场”“一月一镇一赛”“一镇一演”是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多。县政府的做法( ) 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 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两个关键点:一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二是以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实现群众的文化权益,而群众的文化权益不能随便扩大和缩小。本题需要学生审读材料,理解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的作用。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文化与社会》知识点总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文化与社会》知识点总结、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文化与社会》知识点总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888.html发布于:2025-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