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黄道婆的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道婆的故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黄道婆的故事民间故事

2、黄道婆的主要事迹

3、黄道婆的故事

  距离现在约摸七百年前,上海春申江(即黄浦江)附近,乌泥泾(现华泾)村子里,有一个童养媳,姓黄,因为从小死去爹娘,没有名字,村上人都叫她黄小姑。   讲起黄小姑做童养媳,生活可实在苦呵!春天,小姑一时未能早起,婆阿妈就扯耳揪头发。夏天,小姑想去树*下透口气,婆阿妈一棒头把她赶下水田里。秋天,小姑想把单衣翻成夹衣,婆阿妈却把一捆稻草塞到她手里,恶*地说:“先搓绳,慢翻衣,等到落雪来得及。”冬天,下雪了,小姑见婆阿妈穿起了新棉衣,也想把自己夹衣翻棉衣,婆阿妈却拿出几箩筐棉花对她说:“落雪还是烊雪冷,先剥棉花再翻衣。”过了几天,雪烊了,小姑想,那么总可翻棉衣了。谁知婆阿妈脸一板,眼一*:“口害?烊雪勿是出太阳,再翻棉衣无用常”黄小姑只好挨冻受饿剥棉籽,十只手指冻得红肿发紫,冻疮烂得像胡蜂窝。一年做到头,说人不像人,说鬼像三分。   可是,事情还不这样简单,这时正遇上朝廷招雇官妓,地保见小姑已经长大*,便同她婆阿妈商定身价,不日就要拐骗小姑送官。这消息被隔壁三婶婶听得,偷偷地指点小姑,还是早想出路为好。   一天,小姑趁着婆阿妈外出未归,就逃离虎口,来到了江边。只见江潮翻滚,白浪滔天,北风呼啸,天*就要黑下来了。可是,眼前没有摆渡船,害怕后面有人追来,怎么办?这时,幸亏开来一艘过路客船,帮她摆渡到了江对岸。   天黑下来了。小姑心想,到啥地方去过夜呢?忽然,听得附近传来叮——笃、叮——笃的声音。她就顺着声音寻过去,见有一所道院,山门还半掩着。小姑挤了进去,走到佛殿大门口,见里面有一位老师太在敲磬诵经。她不敢惊动老师太,轻脚轻手地走到佛像前供桌边坐了下来。   老师太念完经,回到佛像前跪拜祈祷时,突然看见困着一个人,吓了一跳,想啥人胆敢在黄昏黑夜闯进道院!再仔细一看,像是个小姑娘,老师太这才定了定心,轻轻把她叫醒。老师太是个好人,非常同情小姑娘的遭遇,就把她收留下来。从此,这道院里多了一位道女,大家叫她黄道姑。   冬去春来,一年很快过去了。黄道姑的心总不能平静下来。她想,离婆家虽有一江之隔,但天长日久,万一给婆家晓得了,非但自己又要吃苦,还要连累人家,怎么办?   瓶口好封,人口难封。黄小姑落庵做尼姑的事,终于给她婆阿妈知道了。婆阿妈几次上门寻找,多亏老师太帮忙,把黄道姑关在禅房内,拒绝了她婆阿妈的搜寻。   一天,道院里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黄道姑又匆匆躲进了禅房。可是不到半指香的工夫,老师太叫人把黄道姑从禅房领到住院,要道姑拜见新来的这位师父,还要道姑叫她师姨。黄道姑这时才知道,这位师姨是从海南岛出发,千里云游,到此探亲的。黄道姑听师姨谈论海南风光,听出了神。她想,原来我们国家还有这么好的地方?特别听到海南岛盛产棉花、棉布,又看见师姨穿的一身衣服,的确同本地棉花不同。她想到自己在婆家用手剥棉花,剥得指甲脱离的痛苦情景,很想亲自去看一看海南岛百姓是怎样种棉织布的。她想:要是我能去海南岛,即可避开婆阿妈的追查,又能学到种棉织布的本领,那该有多好啊!她把这个想法向师太、师姨提了出来,得到了她俩的同意。于是,拣了个好日子,黄道姑就跟师姨,到海南岛去了。   黄道姑来到海南岛就以师姨的道观为家,很快就和当地黎家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黄道姑和她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和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织布。黎家姐妹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她更是爱不释手。黄道婆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后来还同黎家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黄道婆在海南岛定居下来,一住就住了三十多年。她也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老婆婆了。   第2篇:黄道婆的故事   元朝时候,松江一带种了许多棉花,但老百姓还是缺衣少布,为什么呢?原来这时,人们纺织棉布要先用手把棉籽剥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手指甲都剥得脱落了,也剥不出多少来。这时,有一位黄道婆,从海南崖山向黎族*学习了一手很好的纺织本领,她下决心要改革家乡的纺织技术,使乡亲们生活得更好些。   黄道婆请来了一位老木匠,根据崖山*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设计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这种轧棉车,是靠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又干净又省力,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但有了轧棉车,还是用原来的小竹弓来*棉花,还是慢呀!黄道婆又去找*棉花的师傅,商量改革*棉工具。改革出来,就是今天我们偶尔能见到的4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这样,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也能穿上各种各样、五光十*、美丽鲜亮的棉布衣服了。   第3篇:黄河的民间故事   引导语:民间故事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吧,那么小编为大家带来黄河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   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冯夷当河伯】的故事   古时候,在华*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达成自己成仙的心愿。成为一名河伯。   牛郎织女的传说民间故事   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这是“天衣”。   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叫牛郎自立门户。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   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   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   第4篇:接生婆民间故事   一个老太太,是接生婆,哪儿都知道她收生好,只要孩子不好生,就来找她,她准能叫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下来。   儿子常劝她:“您那么大岁数了,还管那些事干啥?好好享两天福,多好!”老太太说:“不管还行?这是积德修好。”   有这么一天,三更半夜时,就听外边有小轿车子响,这老太太就对她儿子说:“你听,啥响呢?”这句话刚说完,就听外边有人叫。老太太扒着窗缝儿往外一瞧,是有人儿,就应了声,又对她儿子说:“你快让他们两位进来,暖和暖和。”   这俩人进来就说:“我们接大娘来了,我们家那儿媳妇,三天了,还没生下来呢。您修修好,救救命吧!”儿子说:“妈,您别去了,三更半夜的。”老太太说:“不,得去,三更半夜的来,才是急呢!”老太太又对那俩人说:“你们先等等,我得带点要用的东西。”   不管咋说,这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不放心,就偷着上外边瞧马车去了。冷不丁子一瞧,那马咋有点不像呀?车也有点不像,不是眼迷了?他揉了揉眼,细细微微地一瞧,又是马车。不过,心里还是犯疑,他就更不愿意他妈去了。从外边一进来就又说:“妈,您还是别去了。等明儿白天再去。”“得去,这是修好。你们睡你们的觉吧,一会儿我就回来。”老太太坐上车,小轿车子跟飞的一样就没了。   老太太一走,儿子、闺女们哭了起来。儿子一边哭一边念叨:“完了,这回妈回不来了,指不定让啥东西给接走了呢。”   再说这老太太,马车把她拉到一片坟地前就站住了。这两个人说:“大娘,您闭一下眼。”老太太一闭眼,就觉着一溜风过去了似的。那俩人又说:“你睁开眼吧。”   老太太睁开眼一瞧,里边青堂瓦舍的,灯笼火把的,照得通亮。他们走到大门跟前,一拍门,门开了,出来好些人接着,一连声地问:“冷不冷呀?累不累呀?快进屋来。”到了屋里,这家的老太太就说:“快,快给做饭。”说话之间,七个碟子、八个碗子就端上来。   收生婆老太太赶紧说:“不吃,不吃,为啥来的就干啥。你家儿媳妇在哪儿呢?”这家的人就说:“在西屋。”   老太太走到西屋一瞧,可不是,炕上躺着呢,旁边围着好几个收生婆子,都急得不得了。那媳妇还一个劲地挣命。她婆婆说:“别挣了,忍着点,大娘给你接来了。”这媳妇一听这话,就不大挣命了,只是那么哼哼味味的了。   老太太说:“别着急,不要紧的,一会儿就得。”她坐在旁边,接出一个,一瞧就问:“这孩子咋尖嘴呀?还有尾巴?”这家的人赶紧说:“不怕的。”说话之间又接出了三个,总共是四个,四个小孩儿一样,小尾巴一甩一甩的。   这媳妇生完就坐了起来,说:“可谢谢您了,您是我的救命恩人呀!这辈子也忘不了您的好处。妈,您快把好吃的端来,我要眼看着恩人吃。”大伙一听,赶紧端来了一盘子吃食,说:“您吃点吧,来半宿了,不吃饭还行。”老太太说啥也不吃。小孩儿的爸爸直给跪着,还是不吃。   老太太哪敢吃呀,心里说;“我都不知道你们是啥。”就说:“我说不吃就不吃,不早了,孩子大人都挺好的,好好养着吧,我该走了。”   这家的人说:“别走了,住几夭吧;您这样走,我们心里也过意不去呀!”老太太说:“没啥。”这家人又说:“您实在要走呀,那就给您点东西吧。”老太太一瞧不要不行呀,就接了过来。   坐车的时候,老太太偷着扯开小口袋,伸手一摸,是豆儿。就抓一把。扬了,抓一把,扬了,一路走一路扬,全给扬没了。正走着走着,鸡“呢握”地叫了,轿车子“啪哒”一声撂在了地上。老太太一瞧,人没了,马是个白免子,一蹦一蹦地也跑了,自个儿坐在一个铺了好些烂纸的粪箕子里。吓得老太太赶紧往家那边跑,迎面正碰上儿子。   儿子一看见妈就说:“您来了,我怕您出事,就上这边望望。”   到了家,儿子又问:“您咋回来的?”老太太咋来咋去一学舌。儿子又说:“您那豆在哪儿呢,我瞧瞧。”老太太说:“谁敢要他们东西,都让我一把一把的给扔了,你瞧这口袋还在这   儿。”“口袋您咋没扔呢?”“哪顾得。”儿子接过口袋一瞧,里面还有一二粒,哪是黄豆呀,是金豆!忙说:“我的妈呀,您都扔哪儿了?”   老太太说:“我就一边走,一边扔了,你再找找去。”儿子从那破粪箕那儿开始拣一直拣到一片坟地那儿就没有了。他心里说:“我的妈,这不是我们张家的坟地吗?爱咋着咋着吧,这些金豆足够我们全家足吃足喝一辈子了。”   第5篇:黄道婆名人故事   黄道婆:元朝时候,松江一带种了许多棉花,但老百姓还是缺衣少布,为什么呢?原来这时,人们纺织棉布要先用手把棉籽剥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手指甲都剥得脱落了,也剥不出多少来。这时,有一位黄道婆,从海南崖山向黎族*学习了一手很好的纺织本领,她下决心要改革家乡的纺织技术,使乡亲们生活得更好些。   黄道婆请来了一位老木匠,根据崖山*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设计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这种轧棉车,是靠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又干净又省力,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但有了轧棉车,还是用原来的小竹弓来*棉花,还是慢呀!黄道婆又去找*棉花的师傅,商量改革*棉工具。改革出来,就是今天我们偶尔能见到的4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这样,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也能穿上各种各样、五光十*、美丽鲜亮的棉布衣服了。   第6篇:苗神婆民间故事   小的时候,我们村有一个很厉害的神婆。她夫家姓苗,所以大家都叫她苗神婆。苗神婆最善于的就是跳大神。   不知你们有没有看见过跳大神?一般的时候大神都是女神婆,再配搭一个男二神。为啥要一男一女搭配着才能跳,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记得那时候,一旦有人来找苗神婆跳大神,我们就会三五成群的往她家里跑去看热闹。   一把椅子,前面一张桌子上供奉一个香米碗,几支草香点着这仪式就要开始了。神婆坐在椅子上,二神手里拿着一个神鼓,看见大神就位就开始有节奏的敲了起来。   一边敲一边唱,而大神这时候浑身颤抖,双眼紧闭,脸不停的扭曲着仿佛很痛苦的样子。   随着锣鼓的节奏变快,大神是身躯扭动越厉害,并且嘴里发出各种动物的叫声。记得那时候苗神婆留着齐肩的中长发,最后抖动起来竟然不停的*的甩着直响。   一般这个时候就代表着神来了,我们都会躲在一旁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会得罪了哪路神灵降罪给我们。   到了最后苗神婆竟然带动着屁股地下的椅子,也跟着她一起转动,甩动着头发满屋地的打圈圈。看到这个情景那时候对苗神婆很是羡慕,羡慕她可以通神仙。   就是因为苗神婆可以通神仙,所以她们家的小孩没少欺负我们,我们由于心中惧怕他的妈妈会找来鬼怪神仙来收拾我们,所以小伙伴们向来都敢怒不敢言。   当然那时候最羡慕的就是,每每苗神婆跳大神的时候,香米碗的下面都会有前来看病的人压的堂子钱。   三块五块的都有,偶尔还会有十元大票的。那个年代一毛钱可以买三根雪糕,所以那些钱在我们眼里那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每每有看病的过后,苗神婆的儿子都会拿着钱去合作社买好吃的,而我们也只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眼看着,所以那个时候真的好羡慕人家有个神仙妈妈!   这一年的冬天,一大早上的苗神婆也不知道为了啥,和他丈夫两个吵了起来。那时候夫妻吵架,免不得都会以女人被男人*的削一顿而收场,他们家也不例外。   挨了打的苗神婆哭喊着跑出了家门,在左邻右舍的眼皮子底下,跳进了村子里唯一的一口大水井里。   可能有很多人没有看见过,那种一个村子一口的大水井!水井很大,井口一般都是一米半见方,上面一个大乌龙,上面缠着长长的绳子,绳子的一头拴着一个大大的皮质的柳罐。   全村子的人都吃一口水井,所以到了冬天的时候,水井周围都会向下慢坡状的结上厚厚的*,很滑很滑!   苗神婆跳井了,人们都涌向了水井,想着办法的把人救出来。还好,苗神婆人是跳下去了,可身子还浮在水面上,一根绳子下去,人被救了上来。   除了人被冻得哆嗦成一团以外,这苗神婆还真是捡了一条命。奇怪的事情也是从苗神婆跳井的那一天开始的。   就在苗神婆跳井还没过去一周的时间,李家的媳妇夫妻两个吵架,也鬼使神差的跑到那口大水井跟前“扑通”一声跳了进去。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并没有着急,想着这苗神婆刚跳进去没几天,人家都没事,可能这李家媳妇也不会有事,顶多就是冻个好歹的也就是了。   可是让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管拿着手电怎样的寻找,井里就是不见了李家媳妇的身影。   时间很快的过去了,“完了。”井沿上传来了李家丈夫的哭声。大伙一看也完了,这天这么冷,又是在深井里,就是现在把人找到了也早就冻死了!   “不行,不管是死是活必须把人给捞出来,要不然全村就这么一口水井,这以后大家的吃水问题可怎么解决?”村里的老人发话了,于是大家对着水井什么工具都用上了,折腾到半夜,就别说李家媳妇了,就是连一片衣服碎片也没打捞上来。   大家都感觉到了不对劲,就算人沉底了,可是死了以后那是一定会飘上来的呀!   没奈何村子里的人放弃了这口大水井,大冬天的天寒地冻又打不了井,家家只好到邻村去打水喝。   在以后的日子里,事情的发展仿佛是愈演愈烈。只要是夫妻吵架,这媳妇如果一眼看不住,都会跑去那口废弃的水井去跳井去。   就像是事先约好了的,齐刷刷的直奔那口水井而去,而且义无反顾的往下跳。更为不能让人容忍的是,除了第一个带头跳井的苗大神没死以外,所有跳井的年轻媳妇都不见了踪影。   可就是应了那句话,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生生的这人就在井里消失了!   那些被家里人死死拉住没有跳成的媳妇,过后自己都感到十分的后怕,她们说当时不知是怎么回事?脑子里一片空白,耳边只听见一个声音,那就是让她们往井里跳,说跳进去什么都会解脱了。   村子里家家迎来了少有的*,再也听不到夫妻对吵,掐腰骂大街的声音了。人们都害怕了,害怕了那口大水井。   村民们一商量,集体决定找苗神婆给看看,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谁知道当大家找到苗神婆的时候,苗神婆脑袋摇的竟然像扑棱鼓一样,放出话来,只要是关于那口水井的事情都不要去找她。  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黄道婆的主要事迹希望能帮助到你!   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着名的棉纺织家、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生平简介   黄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着名名的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i(搅车,即轧棉机)、*(*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1330年卒。松江*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   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丰碑   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有着不畏艰辛、勇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松江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为弘扬元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丰功伟绩和激励后来者,2003年徐汇区文化局、华径镇**共同出资在墓地旁建造了黄道婆纪念馆,陈列展品300余件,展示了她一生所做的贡献。   解放后,党和**组织人力,为黄道婆重新修墓立碑,栽植青松翠柏,表彰这位女纺织技术革新家、科学家的科学功绩,寄托*的长远哀思和深切怀念。黄道婆的奋斗精神,将永远鼓舞人们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民谣   清朝人秦荣光一首竹枝词咏黄道婆:   乌泥泾庙祀黄婆,   标布三林出数多。   衣食我民真众母,   千秋报赛奏弦歌。   民间还流传歌颂黄道婆的民谣:   黄婆婆,   黄婆婆。   教我纱,   黄道婆纪念馆   黄道婆纪念馆   教我布;   两只筒子两匹布。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淳?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上海龙华人)。南宋末年战乱多灾民不聊生,黄道婆十二岁时就给人家当童养媳,因不堪忍受残酷虐待出逃至海南岛的崖州,开始了她不平凡的生活道路。宋朝时纺织业在内地逐渐发展,但纺纱产量不高,布匹质量粗糙,不能成为人们主要的衣着用品。海南岛在11世纪(北宋中期)已开始大面积植棉,海南的棉织物品种多,织工细,*彩好,被作为“贡品”送到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黄道婆就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凭借自己的聪慧天资、虚心好学和吃苦耐劳精神,在与海南黎族*的共同劳动生活中,熟练掌握了各道棉纺和织布技术,成为当地技术精湛的纺织能手。   在海南生活劳作的20多个春秋一晃就过去了,中年之后的黄道婆,思乡情切,在元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带着自己心爱的踏车、椎弓等纺织工具,踏上了归家的路途。重返故乡后的黄道婆,决心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据陶宗仪《耕录》记载,“乌泥泾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作辛苦,效率极低。经黄道婆改革“乃教以做造捍*之具,至于错纱配*,综线絮花,各有其法”,大大提高了效率。她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生产经验与汉族纺织传统工艺结合起来,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创造出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织造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家乡*,迅速把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第2篇:黄帝主要事迹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皇帝的事迹,希望您喜欢。   早年经历   黄帝(thehuangdi;yellow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黄帝诞辰相传是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统一华夏   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黄帝集结在涿鹿上与蚩尤决战,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终于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4-5]建都在涿鹿。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尚黄,于是他以土德称王,土*为黄,故称作黄帝。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   治国有方   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来,在以黄帝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现了一个农业方面成绩卓著的领袖——弃。传说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为后稷。他能认识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杂草,还知道挑选良种。   *史前农耕聚落分布呈现出沿小河而居的特点。它反映出早期农业在水的利用方面对于河流的依赖,依据考古发现,水井最初出现在河姆渡遗址第1—2层相当于松泽文化下层的时期,其14c测定的年代距今约5700年。这里是长江三角洲水位较高的沼泽地带,无需深挖即容易见水,这里首先发明井不足为奇。而水位较低的黄河流域,开凿水井难度较大,而水井对于农业的意义远非长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拟。但大约到距今5000—4000年的时候,黄河流域的龙山时期文化遗址普遍发现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黄河流域的经济生活中已发生了显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阳矬李遗址和河南汤*白营遗址发现的古井,距今约四千多年,基本上与黄帝时代相符。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规定了*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独特的中华文明。   乘龙升天   黄帝的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鼎被铸造出来时,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龙,那条龙有着威武的眼睛和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整个龙身透着金光,降临时好像带来万匹的金锻,笼罩了整个天空。   黄帝和大臣都很吃惊,那只龙慢慢靠近黄帝,眼神变得十分温和,忽然开口对黄帝说:"天帝非常高兴看到你促使*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来带你升天去觐见天帝。“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并且对群臣说:"天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请让我们追随您去吧!"大臣们说完,就一涌而上,希望爬上龙背,随黄帝一起走。可是那只龙却扭动身躯,把那些人都摔了下来。   金龙带着黄帝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群臣没有办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黄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着:"并不是每个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黄帝那样伟大的人,才有资格呢!"后来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帝王,就把黄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龙去鼎湖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第3篇:黄道婆的故事   元朝时候,松江一带种了许多棉花,但老百姓还是缺衣少布,为什么呢?原来这时,人们纺织棉布要先用手把棉籽剥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手指甲都剥得脱落了,也剥不出多少来。这时,有一位黄道婆,从海南崖山向黎族*学习了一手很好的纺织本领,她下决心要改革家乡的纺织技术,使乡亲们生活得更好些。   黄道婆请来了一位老木匠,根据崖山*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设计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这种轧棉车,是靠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又干净又省力,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但有了轧棉车,还是用原来的小竹弓来*棉花,还是慢呀!黄道婆又去找*棉花的师傅,商量改革*棉工具。改革出来,就是今天我们偶尔能见到的4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这样,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也能穿上各种各样、五光十*、美丽鲜亮的棉布衣服了。  约摸七百多年前,春申江附近,乌泥泾镇(今龙华乡华泾)一带有一个养媳妇姓黄,因为从小死脱爹娘,呒没名字,村上人都叫她黄小姑。   讲起黄小姑做童养媳,日脚可实在苦啊!春天,小姑一时勿能落早起,婆阿妈就扯耳朵、揪头发。夏天,小姑想去树荫下透透气,婆阿妈一棒头把她赶下水田里。秋天,小姑想把单衣翻成夹衣,婆阿妈却把一捆稻草塞到她手里,恶狠狠地说:“先搓绳,慢翻衣,等到落雪来得及。”冬天,落雪了,小姑见婆阿妈穿起新棉衣,也想把自己夹衣翻棉衣,婆阿妈却拿出几箩筐棉花对她说:“落雪不及烊雪冷,先剥棉花再翻衣。”过了几天,雪烊了,小姑想总可翻棉衣了,谁知婆阿妈脸一扳,眼一弹:“嗨!烊雪不如出太阳,再翻棉衣无用场。”黄小姑只好挨冻受饿剥棉籽,十只手指冻疮烂得象胡蜂窝。一年做到头,说人不象人,说鬼象三分。   可是,事情还没这样简单。这时正遇上朝廷招雇官妓,地保见小姑已长大成人,便同她婆母商定身价。这消息给隔壁三婶婶晓得了,偷偷地指点小姑,还是早想出路为好。   一天,小姑趁着婆阿妈外出未归,就逃离虎口,来到了黄浦江边。只见江水翻滚,白浪滔天,天色就要黑下来了。可是,眼前没有摆渡船,后面有人在追来,那能办?这时幸亏开来一艘过路客船,帮她摆渡到江对岸。   天黑下来了,小姑心想,到啥地方去过夜呢?忽然,附近传来“嘀笃、嘀笃”的声音,小姑顺着声音寻过去,见有一座道院,山门还半掩着。她趁势挨了进去,走到佛殿大门口,见有一位老师太在敲磬诵经。她不敢惊动老师太,轻手轻脚走到供桌边坐了下来。老师太念完经,回到佛像前跪拜祈祷,突然看到睡着一个人,吓了一跳,想啥人敢在黑夜闯进道院?再仔细一看,是个小姑娘,老师太这才定了心,轻轻把她叫醒。老师太是个好人,非常同情小姑的遭遇,就把她收留下来。从此,这道院里又多了一位道女,大家叫她黄道姑。   冬去春来,黄道姑的心总不能平静下来,她想,离开婆家只隔条黄浦江,万一给婆家晓得了,非但自己又要吃苦,还要连累人家,那能办?   一天,道院里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黄道姑匆匆躲进了禅房。可是不到半根香的功夫,老师太叫人把她从禅房领到住院,拜见新来的那位师姨。黄道姑这时才知道,这位师姨是从海南岛崖州到此探亲的。黄道姑听师姨谈论海南风光,听出了神。她想,原来天下还有这么好的地方?特别听说崖州盛产棉花、棉布,又看见师姨穿的一身衣衫,的确同本地棉布不同。她想起自己当初用手剥棉籽,剥得脱指甲的情景,很想去看看崖州百姓是怎样种棉织布的?盘算着要是去崖州,既可避开婆阿妈的追寻,又能学到种棉织布的本领,那该有多好啊!她把这个想法向师姨提了出来,就得到了她的同意。于是拣了个好日脚,黄道姑跟随师姨奔向崖州。   黄道姑来到崖州一看,确是另有一番天地。她以师姨道观为家,很快就和当地黎家姐妹结下了友情,和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黎家姐妹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她更是爱不释手。后来还同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   黄道姑在崖州一住就是三十多年,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姑娘,变成鬓发斑白的老婆婆了。一年春天,她在地里种棉花,突然有人叫了声:“黄道婆,你看呀!天上那些鸟儿飞得多整齐呀!”黄道婆抬头一看,见一群大雁结队向北飞去,顿时勾起了她思乡之情。可恨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兵荒马乱,弄得我远离乡井,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现在我该回去看看家乡了。她主意打定,告别了黎族姐妹,回故乡来了。   半路上,黄道婆得知,元世祖已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征收棉布,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她回到乌泥泾,还认得几条老路,幸喜隔壁三婶婶还在,不过人们都叫她“三阿婆”了。三阿婆见黄道婆回来,免不了畅叙旧情。三阿婆说:“小姑啊!你想想,伲起早落夜用手剥棉籽也来不及,布怎会织得多呢!官府只晓得要布收税,勿管百姓死活。”黄道婆听了,就同她这样长那样短地商量如何改进轧棉纺纱的事情来了。   三阿婆的老男人是个木匠,黄道婆就请他来相帮,一商量,决定先改进轧棉籽的办法。崖州轧棉籽是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的,黄道婆画出图样,老木匠按图加工起来了。   三天以后,黄道婆来寻老木匠,见一部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功效既高,剥得又干净,又省力(后来改进为一人手摇车)。黄道婆又动脑筋,把原来一尺来长的弹棉花的竹弓,改成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她又大胆设想,把原来一只锭子的手摇纺纱车,改制成为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绽加到五锭。工具改进后,黄道婆又在织布技术上加以改进,结果织出了“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和“乌泥泾被”,很快就传遍了松江一带。人们到处唱起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黄道婆的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道婆的故事黄道婆的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305.html发布于:202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