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首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张明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首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张明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金杰

2、首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张明富

3、【陇原创业故事】龚贝贝:扎根新农村 做好新农人

  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金杰           让全国人民吃上放心的有机土鸡蛋   农村能人金杰的创业故事       一、创业名片   金杰,男,1976年5月29日出生,毕业于安顺市农校,毕业后曾到广西富凤禽业集团学习养殖技术、到福建华港饲料有限公司学习家禽的营养配比。现任安顺市金鸡农庄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贵州省禽业协会副会长。先后获得安顺市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西秀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二、创业感言   再长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三、创业故事   我从事家禽养殖至今已有20余年,2008年带头成立了安顺市孙家庄村养殖协会,带领周边农户发展肉鸡养殖,为农户选鸡种、教技术、找销路。2014年成立了安顺市鑫旺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三负责、一回收”(负责提供鸡苗、饲料、技术,回收销售)的模式让农户托养,养殖农户涉及西秀区10余个村寨,当年出栏脱温鸡苗180万羽,农户年均增收9万余元。虽然养殖成功农户也增收了,但我还是从中发现“小、散、乱”的弊端。于是2014年底在西秀区七眼桥镇久联科技大道旁大塘河村集体土地上,投资1000万元建设年育雏容量达260万羽的规模化育雏场。解决了原先因为过于分散、杂乱引起的防疫难、人工高的问题。同年成立了安顺市金鸡农庄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工作中,作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看着农村贫困户经常揭不开锅、冬天小孩穿的鞋都是漏脚丫的,这些苦日子过去我也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作为回报社会、回报养育我长大的乡村,我希望为他们能过上好生活尽我最大的努力。   做脱贫攻坚的开路先锋   2014年年初,为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在西秀区畜牧、扶贫部门的支持下,在鸡场乡鑫堡村帮助农户进行林下生态散养蛋鸡实验示范养殖,养殖取得了成功。因为刚开始创立“黔山屯”鸡蛋品牌,消费者缺乏信任度,产品在市场上推广起来可以说是举步维艰,0.9元一个回收来的鸡蛋,打本、亏本都卖不完,最后坏掉的只有丢掉。这一年这个项目公司亏损60万元。虽然公司亏了,但是贫困户赚了,这让我深深感受到这条路是可行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好产业,只要把公司销售端的难题解决了,就能很快的复制到其他乡镇。   可是脱贫攻坚刻不容缓,时间不等人。2015年,为了寻找精准扶贫新模式,帮助偏僻农村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途径,在西秀区畜牧、扶贫部门的支持下,决定在西秀区岩腊乡松林村、青杠坡村和杨武乡猛邦村利用当地林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生态好的优势,复制鸡场乡鑫堡村的养殖模式,用专业产蛋鸡林下生态散养。并通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帮助指导贫困户发展林下生态散养蛋鸡。同时在鑫堡村的实验养殖中,在相关部门专家和公司的同事帮助下,我总结出了“托三放九”的养殖模式“托三”即每年的11月、12月、1月下放到贫困户手里的鸡,先由公司育雏并做好疫苗,这三个月的时间段也避开了禽流感的高发时间段,减少了养殖风险以及市场风险;“放九”即三个月的鸡发放到贫困户手里养殖九个月),每户饲养500羽,共养殖32500羽,每户年增收2万元以上,带动贫困人口300余人脱贫致富。这一年公司亏损200余万元。   细心总结、砥砺前行   在鸡场乡、岩腊乡和杨武乡的林下生态蛋鸡养殖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仓库里堆积的鸡蛋很多时候让送蛋来的养殖户都感到焦虑,如果销售渠道打不开公司能撑多久,他们的鸡蛋和鸡又该卖到哪里。每当看到仓库鸡蛋堆积如山,看到贫困户殷切的目光,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不能让领导、公司同事的辛苦付之东流,不能对不起贫困户对我们的信任和期盼。在本省市场推广中,在安顺、贵阳我们联系上了老年协会、太极神拳队、车友会、旅行社等团体,免费大巴车接送到养殖基地参观、免费提供以鸡和鸡蛋为主的晚餐、免费赠送鸡蛋,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活动,产品的销路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要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只局限于本地市场是行不通的。   通过对市场深入调研做产品市场定位,公司没日没夜的开会总结,最后决定将过去的专业蛋鸡品种改变为本地麻羽土鸡,加大产品品牌市场推广力度。同时总结出了“托五放七”养殖模式+“五统一、一回收”的新型扶贫模式。“托五放七”模式(“托五”即每年的11月、12月、1月、2月、3月下放到贫困户手里的鸡,先由公司育雏并做好疫苗,这五个月的时间段也避开了禽流感的高发时间段,减少了养殖风险以及市场风险;“放七”即五个月已经正常产蛋的鸡发放到贫困户手里养殖七个月,让贫困户第一时间就能见效益,提高贫困户的养殖积极性)+“五统一、一回收”(统一鸡苗、统一防疫、统一养殖模式、统一管理、统一品牌,保价回收)。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17年5月,在市、区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公司有幸代表安顺作为全省的扶贫项目建设观摩会林下生态蛋鸡养殖观摩点。观摩会上我们的养殖模式以及和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受到了省领导的一致好评和鼓励。同时更坚定了我通过发展林下生态蛋鸡养殖产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决心。   观摩会后至2018年,公司加大了发展林下生态蛋鸡养殖扶贫产业的力度,先后在西秀区鸡场、岩腊、杨武、双堡、东屯、七眼桥、旧州、刘官等乡镇,普定、紫云、平坝、关岭、镇宁等县区发展,带动贫困户达1091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同年为回馈社会,我代表公司为安顺第二高级中学高考学子、西秀区凤凰社区等团体捐赠6万枚价值12万元的土鸡蛋。   在不断的努力下公司已注册“黔山屯”系列8个土鸡、土鸡蛋品牌,产品已获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有机食品认证。2017年荣获“贵州十大特色禽类产品”殊荣。通过一年多反复的实验,新推出的“黔山屯地龙蛋、地龙鸡”也已陆续投产了。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上海致公党、上海市闵行区委的大力关心和帮助下,为我公司“黔山屯”土鸡蛋、土鸡办理了家禽入沪证,我公司也成功与上海经销商签订了年供应30万羽生态土鸡、2000万枚土鸡蛋的合同。2019年6月超越会一行到贵州寻味,我公司土鸡、土鸡蛋也得到了诸多美食老总们的认可,预计明年将会增加一倍的销量。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危上马被安顺市市委市政府指定为两城区活禽定点屠宰点,至今日均为市场保供白条禽3000余只。受疫情影响阻断了销路,主动与多家旅行社合作,现日均接待各地游客300余人,增加销售额5万余元。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公司得到了社会各界大力的支持,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添砖加瓦、扶危济困,我们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我想说产业扶贫道路上有你们真好,我一定不忘初心,尽自己最大力量把林下生态鸡养殖扶贫产业做好。   四、创业心得   一、在认真分析西秀区贫困农村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选准扶持产业,贫困农村大多较偏远,但有良好的林地资源和生态优势,结合当前广大群众对畜产品安全、健康、生态的需求,选择林下生态散养蛋鸡养殖项目,打造自身优势特色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并形成品牌,目前公司已注册“黔山屯”系列产品商标。   二、按照精准扶贫养殖到户的要求,在畜牧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扶贫要求和贫困户实际为贫困户量身打造林下生态散养蛋鸡养殖实施方案,每户养殖量为500羽,项目实施过程中,和扶贫、畜牧部门和乡镇紧密联系进行全程参与指导,开展养殖技术培训。   三、通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独立饲养)”的合作模式和我公司统一提供蛋鸡苗、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养殖方式、统一品牌,并按定价进行回收的“五统一、一回收”的养殖模式,为贫困农户切实做好养殖前、中、后服务,彻底解决农户怕销售问题,形成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方式。   四、积极开拓市场,为了提高“黔山屯”系列土鸡、土鸡蛋知名度,我公司积极参与区政府组织的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农产品推介会,并成功与多个政府部门及大型商贸公司签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销出去”的理念,先找订单在生产的销售思路,产品现已供不应求。      扎根山乡 “斗胆”写信给两任总理获肯定   创业名片:   张明富,男,1962年07月出生,初中文化。现任贵州梦润集团董事长、贵州省人大代表、遵义市政协常委、汇川区政协常委、大坎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获得全国劳模、全国第八届创业之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全国30名“时代领跑者”。           创业感言:   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就是脱贫攻坚,返乡创业感党恩,产业发展带农村。   创业故事:   说起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很多人没听说过,然而,就是这个小山村,却被冠以“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的头衔。这与贵州农民张明富分不开,是他为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树立了榜样。   春寒   张明富刚上高中,因故家里一贫如洗。带着悲痛和责任,含泪走上了茫茫的求生路。   他曾在建筑工地挖过土、拉过车、当过油漆工,也贩过鸡、卖过蛋……这一切都让张明富深深感受到了生存的不易与生活的艰辛。       打工积累   屋漏更遭连年雨,母亲患上了肠梗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动了手术,病房里的张校长得知明富父亲干过漆工,便叫去油漆黑板。就这样他当了油漆工,白天干活,晚上经常通宵看书学技术、反复做实验,平均睡眠不足3小时,一年后找他干活的人排起长队,经常出入于广东和贵州之间干漆工活。1992年张明富用打工挣的6万元钱,回到遵义做生意,几年积累了250多万元。但张明富的心中,这些钱早有了去处——回老家夹皮沟开工厂。       情系山村,回乡创业   1998年,张明富在亚洲金融危机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时,逆势而上与港商合作投资250多万元在家乡兴建了贵州梦润化妆品厂,生产梦润牌日用化妆品,填补了贵州没有一家高档日化厂的空白。   张明富想,开厂比开店解决就业多,能带动更多乡亲就业。张明富决定将准备与人合伙在城里搞建筑的1000多万元资金,于2005年再次投入到生他养他的大坎村夹皮沟里,组建了贵州梦润鹌鹑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迅速发展。福兮祸之所伏,公司受到了禽流感致命冲击,眼看刚刚建起的事业将毁于一旦,老百姓也失去了信心,张明富咬咬牙,决定将农民的鹌鹑蛋照价收来悄悄销毁。保住了农民的利益,将损失留给了自己。   在大山深处办工厂,想象不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出现,但这些都没有难住张明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张明富重新决策将公司+农户升级为“公司+标准基地·带动农户”的模式,建起了饲料厂、鹌鹑食品厂,成了贵州省龙头企业、国家级鹌鹑标准养殖示范区,企业拥有30多个专利,起草了7个鹌鹑养殖地方标准,占领了行业至高点。张明富的农村创业成功,彻底颠覆了农民不能做大事的偏见。       建言献策   张明富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一直牵挂着农民和农民工,怀揣着农民的梦四处求索,曾到四川、重庆、江西、福建、黑龙江等省农村调查,于2007年除夕之夜,给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写信,建议出台农民工政策。3月14号,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做出肯定批示:张明富同志的建议值得重视。2011年6月,张明富向李克强总理写信建议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得到了李克强总理批示肯定:来信所提建议值得重视。这些政策,圆了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和农民工之梦。劳模文献这样写到:张明富通过大量劳动和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无私当村官   2011年,张明富当选为大坎村村委会主任,现又担任大坎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提出了“商业企业强村,绿色生态立村,避暑旅游旺村”的发展战略思路。为了更好宣传党的好政策他捐助20万元的日用品、食品,亲自带领梦润党支部、梦润工会及村委干部深入1080户农民家中进行慰问,调动群众实现小康梦的积极性。2013年4月张明富亲自挂帅上工地干活,在没有任何项目经费的情况下,将4米宽通往政府的弯曲公路拓宽改直,改造过的路面宽度达到了7米以上,公路施工过程中,张明富亲自上阵,曾连续3个通宵一个人在现场指挥。   为实现大坎村的小康梦,张明富提出“打造贵州山区第一村”的构想,得到了陈敏尔省长、王秉清市长的高度肯定并亲笔批示,要求各部门提出帮扶意见。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制定了大坎村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大坎村产业发展规划、大坎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大坎村还挤进了30个全省同步小康示范村。这期间,他累倒了2次,病得不轻,晚上悄悄输液,白天又上了工地。梁远中老人说:“张明富是用心血和身体健康为群众办实事的村官”。       报春晖   张明富通过回乡创业扶贫济困、救灾修路,累计为家乡捐赠230多万元。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点名表扬:张明富打工找了点钱,就想到回家乡艰苦创业,这种精神就是当今最需要的劳模精神。   他在40多年的人生拼搏中,不仅遭遇到了说不完的辛酸苦辣,也收获了许多成功的喜悦。他在奔富的路上,没有孤身单行,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同乡亲们一起为实现各自的中国梦,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正在规划建设美好的未来。   创业心得:   “生命不息、创业不止”是我回乡时的誓言。“回乡创业感党恩,企业发展带农村”是我的创业人生路。“回乡下创业就是脱贫小康”是我的实践总结。   我回乡创业是一道证明题:一是回乡下创业时农村一片议论,“张明富要在农村开工厂,简直是开玩笑”,我就要证明给农民看,在农村可以开工厂、办企业,树立农村发展的信心和造血功能。二是不少干部对我说,在农村创业就只能搞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的事你没技术没能力,还是交给城里的加工厂去干。只有成功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证明给他们看,使政府对返乡创业创新,有包容、能鼓励,敢支持,愿支持。三是证明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村创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产生长效发展效益,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创业评析:   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张明富同志,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在逆境中逆流而上,在顺境中不忘初心,艰难险阻没有拦住他前进的脚步。事业选择,诠释“三农”发展。张明富的事业最终落脚点在农村,选择鹌鹑养殖与加工,企业拥有30多个专利,起草了7个鹌鹑养殖地方标准,占领了行业致高点。建言献策,有大局观念。他心系百姓,心系民工,建言献策,得到中央领导首肯,影响至深。农民工返乡创业,开拓利益联结机制。真正的人生价值不在于个人有多少财富,而在于让一方百姓得到多少财富。规划美好未来,率众砥砺前行,这就是值得称道的一种实干精神。  宣传家乡的黄花菜。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郭秀睿   2020年3月25日,位于庆阳市环县洪德镇寇河村的一处农家小院外,返乡青年龚贝贝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荞面杂粮饭,面对镜头,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场直播。   在他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初春的暖阳洒遍每一个角落,温暖又恬静。   “你吃的面真香啊,好想念家乡啊!”   “能给我寄一碗吗,流口水了。”   龚贝贝激动地看着抖音直播间里粉丝的各种好评,大步跑向正在厨房忙乎的母亲,大声说:“妈,这碗面大家都喜欢,我要留在老家创业。”   这一天,25岁的龚贝贝正式成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   【回乡】   曾经,龚贝贝的梦在大城市。13岁时远离家乡,到庆阳环县打工,16岁时离开庆阳,到银川学厨师。家中姊妹多,排行老六的龚贝贝希望通过学习一技之长,改变命运,让老母亲过上好日子。   离开家乡的那些年,他渐渐远离黄土高坡,到北上广寻找出路,在工地搬过砖,学过调酒,曾在酒店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了北京,误打误撞当起了群众演员。   农村出生的龚贝贝吃得下苦,很快就在影视圈混熟了,那几年,他爱上了剪辑、拍摄,跟着同行学拍微电影,也掌握了一点技能,入职了一家广告公司。   和很多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一样,日复一日的工作、两点一线的生活让龚贝贝感到倦怠,当家里人都认为他正进入事业发展高峰期的时候,2019年年底,龚贝贝作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离开北京,回农村去。   想法遭到了朋友和家里人的反驳,在大家眼里,这个决定并不明智。   “政府号召和扶持广大青年回乡创业,全国各地回乡创业青年很多都成功了,我也一定能行。”龚贝贝主意已定——回乡。   【创业】   2020年3月,龚贝贝了解了各项政策后,购买了简单的直播设备,正式成为一名扎根乡村的创业青年——直播卖家乡好货。   黄花菜是庆阳地区最驰名的传统土特产品,也是龚贝贝直播间的第一件带货商品。   2020年3月25日,抖音号“西北娃贝贝”正式营业了。   在寇河村,没有奶茶咖啡,但妈妈做的各种杂粮美味、凉拌黄花菜,让城里人垂涎三尺。视频中,他穿着朴素,不是帮本村村民卖黄花菜,就是被特邀到其他村子收购黄花菜、大枣、土核桃等农特产品。专卖家乡的“土味”,帮助家乡人把最纯正的土特产卖出去,宣传甘肃农特产品,这是龚贝贝直播带货的初衷。   “贝贝,我舅舅70岁了,种的红葱很多,卖不出去,也吃不完,你看粉丝有需要吗,帮老人一个忙?”   “贝贝,出来很多年了,想吃家里的杂粮,可以卖吗?”   龚贝贝发现,自己短视频中所展现的家乡特产,恰好是身处繁华都市人心里的念想,也是游子思念家乡的一种特殊情怀。   直播让龚贝贝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   当年6月份,疫情导致土特产销售出现一定的影响。龚贝贝来到位于合水县的庆阳陇象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帮助其销售黄花菜。   “下午连续3个小时,卖出去了2吨,库房清空了,个人盈利7000元左右。”一次尝试,让龚贝贝感受到了创业以来的价值所在。   事实证明,回乡创业的选择是正确的。龚贝贝觉得,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归属感。大山里,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大自然。有时候上门收货,聊着聊着,就会在农家院里和爷爷奶奶一起喝罐罐茶、吃油饼,这种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牵绊,是他一直在寻找的。   通过“西北娃贝贝”的镜头,越来越多人看到了山这边的田野,打破了对农民的固有认知,发现了农村的全新面貌。   到当地村民家里收购红葱。   【助农】   主播带货千奇百态,也曾有商家找他合作,龚贝贝谢绝了。在农村创业路上,他一直没有忘记一件事:宣传甘肃优质土特产,让家乡的“土味”走向全国各地。   从农村离开又归来,他心里最清楚,农村人需要什么。2020年,疫情影响,家乡的农特产品滞销,农户们干着急,龚贝贝了解情况后,奔走各村镇收购滞销产品,帮助大家解决燃眉之急。   黄花菜、胡麻油、土核桃、红葱,再到各类杂粮,龚贝贝的直播间能看到的都是家乡农民自己种植、加工生产的农特产品,原汁原味,不加任何修饰,售卖过程更不会有添加剂等成分的存在。   龚贝贝回乡创业的举动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环县相关部门从视频拍摄、土特产推广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并让其参与到了当地农特产品推广的队伍中。   2020年7月,在共青团甘肃省委举办的“青春扶贫、能量助农”青年网络主播大赛中,龚贝贝荣获三等奖。   作为一名新手小主播,这是一股强有力的动力,鼓舞他坚持去做一件事。   生机盎然的春季,他和妈妈一起下农田,展示广袤田野上春耕播种的场景。秋收时节,他带着镜头去农田,向粉丝展示饱满金黄的谷穗,挂满枝头的大枣、苹果,农民喜获丰收的画面引来网友的疯狂点赞,好评声如潮。   疫情之下,周边村子得知龚贝贝卖货销路广的消息后,纷纷打电话寻求帮助,希望把自家种的土特产卖个好价钱。   农村老人多,龚贝贝开车挨家挨户上门收货,价格总会高于市场价,也从不拖欠货款。   回乡,从来不是一种退守,而是开拓一种全新的可能,龚贝贝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帮助当地老百姓增收,把不起眼的土疙瘩卖出了好价钱。   在直播带货的这几年,龚贝贝家里的窑洞翻修了,自己购买了小汽车。但对他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他满足的,是一路收获的各种肯定,以及在不断变化的农村生态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022年底,龚贝贝三年创业中,农特产品销售额达到一千万元,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作出了一名青年创业者的特殊贡献。   2023年一季度,龚贝贝直播卖货达到4万单,全部都是来自家乡的各种农特产品。4月下旬,龚贝贝带领家乡的农户种植了20亩贝贝南瓜,等秋收了通过平台卖给粉丝。   2023年3月20日,龚贝贝在甘肃省委网信办举办的“I@甘肃2022网络富民博览会”网信新农人行动评选活动中,被授予网信新农人“十佳之星”荣誉称号。   创业路上,龚贝贝也有了新思路,作为一名新农人,依然扎根农村。   【情怀】   今年“五一”过后,陇东高原上,苦苦菜连成片,绿油油的十分诱人。   “贝贝,想吃一点苦苦菜,能给挖几棵吗?”   龚贝贝在直播间看到粉丝留言后,第二天提上篮子,拿着铲子,和弟弟去挖野菜,把属于大西北这个季节特有的家乡味寄到了北京。   创业这几年,龚贝贝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多是一种情感的碰撞:让耕者得尊严,让食者获健康。   通过他的视频,城里人找到了乡愁,用家乡的土特产和风土人情,唤醒了大家的童年记忆,让每一件来自大山的“土味”带着情怀奔向全国各地。   过去,青年人离开家乡,是为了远离一种可以想象的生活,希望创造一种新鲜的可能,现在,返乡青年同样获得了更新的挑战和机遇,扎根在农村,创业在农村,在乡村振兴中贡献新农人的力量。
首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张明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首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张明富首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张明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2009.html发布于:202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