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由网友“辣辣辣辣辣辣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 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妇女权利受限 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响深远的原因: 1.统治范围广,传播远 2.比较完善,系统性,逻辑性强,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 4.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不断修正 5.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尊重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三)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 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民主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大危机:(见前面)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见前面) 3、意义:(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三)凯恩斯主义: 1、主要内容: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2、评价:(1)积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但是这一经济理论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失业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2)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2)国家干预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3、作用:(1)进步性:用国家的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障了生产的社会性。(2)局限性: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企业经营的变革: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3)认识: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是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地位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 4、表现 (1)冶金业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2)制瓷业 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权的成立的背景: (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政权迫切需要。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七届二中全会: ①主要内容: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国胜利后,中共的基本政策以及总任务等。 ②意义: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新政权的筹建 (1)新政协会议: 主要内容:国名、国旗、国歌;《共同纲领》、《新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3、成立:时间、国家性质、中央政府等。 4、意义:略。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方人代会的建立:意义:为全国人代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具体内容是: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国家主权、公民的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得得方向和途径。 评价:体现出两大基本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中共领导下的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背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任务结束。 (2)确立:1954年12月,政协二次会议通过。 (3)发展:1956年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1)历史原因:大杂居,小聚居。 (2)现实原因:保证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正式确立:《五四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区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 3、概况:五个自治区。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知识拓展与补充 1、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等。 2、八个民主党派:致公党、农工党、民盟、民进、民建、九三、台盟、民革等。 政治建设的曲折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八大的有益探索 ①内容:正确分析国内的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重申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法制,使党和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②评价: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重大挫折:十 (1)原因: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判断。 (2)导火索: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3)标志:中共的《五一六通知》 (4):1968年9月,各地造反派夺取各级党政领导权,建立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评价这是国家政治体制的大倒退。 (5)影响: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具体表现: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②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6)评价 1、背景: (2)中共和国家的工作徘徊。 2、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内容: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 ①思想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政治上: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上 ④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评价:伟大的转折。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从此进入到一个新时代。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背景:改革开放后。 2、史实: (1)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出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设想。 (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成为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 (1)国际: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国内: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建设等。 注意:两大阵营的对立是当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3、方针: (1)另起炉灶: 内容:不承认到新建立。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原则。 (2)一边倒: 内容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意义有利于捍卫革命成果、国家主权等。 (3)打扫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再建立。 4、外交活动: (1)中苏友好交往史实: (2)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外交思想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50年代,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史实? (2)国内建设的需要。那些需要? 2、提出: (1)首次提出:1953年,标志? (2)成熟完善:标志1954年。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相处等。 4、意义: (1)影响深远,是新中国外交思想的成熟的标志。 (2)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主要成就): 1、日内瓦国际会议: (1)内容: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 (2)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 (3)结果:朝鲜半岛的问题没有达成协议,但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4)该协议的意义: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背景:1955年,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 (2)时间:1955年。地点:印尼的万隆。 (3)主要参加国:亚非新独立的国家。 (4)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5)主要内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6)中国代表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7)本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 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总结 ★ 高一下册历史知识点 ★ 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 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 ★ 高一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 ★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2023-10-10 高一历史课前预习知识点分析2023-12-28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2022-05-06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2022-05-04 历史知识点2023-09-04 高一历史总结1000字2022-04-29 高一历史教学总结2023-03-21 高一岳麓版历史知识点2023-07-28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2023-04-08 高一政治知识点总结2022-08-08 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 1、概况:(1)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3)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 2、结果: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二)牛耕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意义: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三)水利事业的发展 1、中原:桔槔。 2、水利工程:春秋楚相孙叔敖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都江堰和郑国渠。 二、手工业的发展 类别 概况 冶铸业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 青铜铸造工艺 莲鹤方壶(春秋时期),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 漆工艺 夹苎技术(战国) 纺织业 战国麻布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业 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酿酒业 春秋战国以曲造酒 手工业工艺专著 《考工记》记述齐过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三、商业和城市 (一)形成了繁荣的中原市场。 (二)商业中心:临淄、邯郸、郢等。 四、由公田到私田 (一)原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进步。 (二)出现:随着荒地的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三)影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建立后确立起了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首先提出,1954年宪法中正式确认) 2.1954年人大召开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1956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1947年,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65年,建立了最后一个民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7.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9、第一次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10、“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在香港。“一国两制”实施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1、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12、“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3、国共两党关系经过了:合作—破裂—再合作—再破裂—再合作 1、百团大战 背景:抗战相持阶段日本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目的: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机。 情况:1940则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对日大规模作战。 评价: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敌人的战役。打击了日本,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人民抗战信心。 2、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三三制”政权。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土地政策。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项政策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但又保存了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要求农民交租交息,但须保障农民的承佃权。它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3)精兵简政。为了克服根据地的物资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根据地实行了精兵简政政策。“精兵”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地方武装,提高主力部队的战斗力;“简政”的主要目的是节约财政开支,提高工作效能。 (4)大生产运动。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号召生产运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军民生活,密切了干群联系,积累了发展生产和管理经济的经验。 (5)整风运动。为了从思想上彻底清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提高新党员的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整风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通过整风,使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中共七大 (1)背景:1945年5月,国民党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召开六大。为使抗战胜利变为人民的胜利,为争取光明中国之前途,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4月~6月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由于国民党继续法西斯独裁统治,坚持反人民立场,在日本被打败后,中国仍可能发生内战。这是黑暗的前途。我们要努力实现光明的前途。报告还指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中国人民当前的基本要求。 ②大会提出了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③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党的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它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4、抗战胜利的意义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总结在编写的时候,人们了解有哪些肯定要留意的点吗,肯定要重视态度端正,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1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_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结果:_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_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颁布《和平法令》 ③颁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3 一、夏商政治形式 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4 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⑴背景:汉高祖为避免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巩固新建政权 ⑵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即郡县,国即封国) ⑶影响:随着分封的诸侯国权力逐渐强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⑶评价: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⑴措施: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⑵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区,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⑶意义: ①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⑴目的:网罗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⑵选官制度:①汉朝----------察举制 ★依据: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荐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依据:士族门第 ★影响: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成为其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③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意义: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学的繁荣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以严格的考试方式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创新,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 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 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_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_ 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_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_,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1614.html发布于:2025-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