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2、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3、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导语】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今天©无忧考网高一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1.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2.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3.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一)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4.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圈层范围特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5.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高中地理紧扣人地关系这条主线,探究地理规律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即人地和谐。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1、培养空间概念,正确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工具。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大量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2、学会阅读课本,掌握科学方法。地理课本是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使用好地理课本呢?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其次还要注意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学习地理应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最后还要学会梳理知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并且首都都不是全国最大城市。   1、多看地图,多画地图   想要提高高三地理成绩,就要掌握好地图。很多地理基础差的学生一看到地图就会恐惧、厌恶,然后就会下意识的打退堂鼓。但是想要提高地理成绩,就一定要攻克地图这个难关。地图看的多了,即使不去刻意记背,但是大体主要的内容也都会了解,空间概念也能慢慢的培养起来。   2、勤于练习   地理始终是文科科目,所以理论知识的记忆还是学好地理的基础。另外地理基础打好之后,就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这才是目的。这就需要高三学生多做一些地理题,做的多了,理论知识自然就能灵活运用了。   3、归纳整理   高三学生最宝贵的就是是时间,所以,用在地理上的复习时间也不会太多。所以,在高三学习地理的时候,并不是去简单的复习重复过的内容,而是需要高三学生以章为单位,或是以地理要素为专题,对地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记忆,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相关文章:   ★ 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一地理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导语】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今天®无忧考网高一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1.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2.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寒冷的时候。   3.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   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4.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5.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长,冬至日昼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大值,12月22日出现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小值,12月22日出现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高、昼长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1410.html发布于: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