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二化学的教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二化学的教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高二化学的教案

2、高二化学教案:《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3、高二化学教案:《化学电源学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二化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二化学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动手实验→启发探索→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成,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教学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课件]《伏特电池》的发明:   说起原电池的发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86年,著名的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伽伐尼,偶然发现挂在窗前铁栅栏的铜钩上的青蛙腿肌肉,每当碰到铁栅栏就猛烈地收缩一次。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不懈的探索和思考,第一个提出了"动物电"的见解。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所以两者存在着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铁栅栏和铜钩在此接通了电路,于是有电流产生,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   "动物电"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他在多次重复伽伐尼的"动物电"实验时,发现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中的两种金属――铁和铜,若把钩着蛙腿的铜钩换成铁钩,肌肉就不会收缩。他认为"动物电"的实质是金属属性不同造成的,不同金属带有不同的电量,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电位差,若有导线在中间连接,就会产生电流,蛙腿的收缩正是这种原因产生的电流刺激的结果。   伏打经过反复实验,深入钻研,1799年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伏打曾叫它伽伐尼电池)问世。   [师]:这种可以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那么他们是如何构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原电池的原理。   [板书]: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药品,自己选择,试一试,看谁的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看谁的音乐盒会响起。   实验仪器、药品:锌板、铜板、铁板、石墨、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水、白糖水、酒精、硝酸银溶液、导线、烧杯、电流计、音乐盒。   各组学生积极探讨、拟实验方案。由学生的实验方案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情况:   第一组:电极用同一种材料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酒精。   第二组:电极材料用不同种导电物质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白糖水。   第三组:电极用不同金属不连接,A:溶液用硝酸银;B:溶液用酒精。   第四组:电极一极插入溶液中,另一极放置在烧杯外。   [要求]: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两极现象、,看看音乐盒能否发出美妙的音乐。   各组汇报实验情况:   第一组中A、B均无现象。   第二组中A有电流产生,B无电流产生。   第三组中A、B均无现象。   第四组中无电流产生。   [师]:由上述实验请大家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生]:讨论、总结:   [板书]: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做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电极相接触或连接   ④对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有较强电流产生)   [师]:现在请大家重新分析课前用水果制作的原电池,为什么有的组有电流产生,而有的组没有电流产生?找出症结所在。   【评注】:强调内在条件,有利于学生把握实质、前后呼应,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   [设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师]:在上面实验探究中,我们看到,可产生电流的装置中电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原电池是怎样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变的?请大家以上面研究的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研讨分析。   [生]:总结:   Cu片上发生反应:2H++2e—=H2↑   Zn片上发生反应:Zn—2e—=Zn2+   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两极。   电子从Zn片流向Cu片,应该有电流产生。   [板书]:较活泼金属锌做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金属铜做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电子流动方向:锌→导线→铜   电流方向:铜→导线→锌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师]:总结:原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拆成两半,使之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在导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   [探究]:根据反应2Fe3++Zn=Zn2++2Fe2+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装置图,指出电极材料、名称,写出电极反应式。   [练习]投影:   习题(略)   [课后思维拓展]   1、解释:为什么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没电"?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原理为例加以说明。   2、使用后的电池是否可以随地丢弃?为什么?应如何处理?   3、为什么手机电池充电后还可以继续使用?   4、课外阅读《电池的发展与研究》   【评注】:   这是一堂省级优质课的课堂实录。本节课用实验探究法探索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受到专家好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有机合成,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会组合多个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精选例题,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合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使知识为人类服务,达到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关键,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抓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重点、难点   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有机反应的类型,与有机物合成有关的重要反应规律有哪几点呢?   【追问】每一规律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对学生们的回答评价后,提出问题)   【投影】   ①双键断裂一个的原因是什么?   ②哪种类型的醇不能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醛或酮?   ③哪种类型的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烯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⑤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发生成环反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补充。   学生活动   思考、回忆后,回答:共5点。   ①双键的加成和加聚;   ②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③醇的氧化反应;   ④酯的生成和水解及肽键的生成和水解;   ⑤有机物成环反应。   讨论后,回答。   积极思考,认真讨论,踊跃发言。   答:①双键的键能不是单键键能的两倍,而是比两倍略少。因此,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使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   ②跟—OH相连的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的醇一般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   ③所在羟基碳原子若没有相邻的碳原子(如CH3OH)或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如(CH3)3CCH2OH]的醇(或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不饱和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⑤能发生有机成环的物质是:二元醇脱水、羟基酸酯化、氨基酸脱水、二元羧酸脱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   教学重点   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   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   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   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   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   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   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很显然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热制气体型的特点,那是不是说就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或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乙炔呢?   ⑦实验室中不可用启普发生器或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实验装置作制备乙炔气体的实验装置。主要原因是:   a反应剧烈,难以控制。   b当关闭启普发生器导气管上的活塞使液态水和电石固体分离后,电石与水蒸气的反应还在进行,不能达到"关之即停"的目的。   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启普发生器是厚玻璃仪器,容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状泡沫,堵塞导气管与球形漏斗。   该如何收集乙炔气呢?   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与空气比较接近,还是用排水法合适。   熟悉和体会有关乙炔气体制备的注意事项及收集方法,并由两名学生上前按教材图5—14乙炔的制取装置图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将电石用镊子小心地夹取沿平底烧瓶内壁缓慢滑下,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一滴一滴地缓慢滴下,排空气后,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气于一大试管中。   由几个学生代表嗅闻所制乙炔气的气味。   请大家根据乙炔分子的结构和所收集的乙炔气来总结乙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三、乙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ρ=1.16g/L、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实际上纯的乙炔气是没有气味的,大家之所以闻到特殊难闻的臭味是由于一般所制备得到的乙炔气中常含有PH3、H2S等杂质造成的。   根据乙炔、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结构特点,预测乙炔该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组讨论]乙烷分子中两个碳原子的价键达到饱和,所以其化学性质稳定;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而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被打开,所以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碳原子也不饱和,因此也应该不稳定,也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等。   大家所推测的究竟合理不合理,下边我们来予以验证。   [演示实验5—7](由两名学生操作)将原反应装置中导气管换成带玻璃尖嘴的导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缓慢滴下,排空气,先用试管收集一些乙炔气验纯,之后用火柴将符合点燃纯度要求的乙炔气体按教材图5—14所示的方法点燃。观察现象:点燃条件下,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而伴有浓烈的黑烟。   乙炔可以燃烧,产物为H2O和CO2,在相同条件下与乙烯相比,乙炔燃烧的更不充分,因为碳原子的质量分数乙炔比乙烯更高,碳没有得到充分燃烧而致。   (补充说明)乙炔燃烧时可放出大量的热,如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氧炔焰温度可达3000℃以上,因此可用氧炔焰来焊接和切割金属。   2。乙炔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燃烧2CH≡CH+5O24CO2+2H2O   检验其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   [演示实验5—8](另外两名学生操作)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观察现象:片刻后,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乙炔气体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前边的学习中提到由电石制得的乙炔气体中往往会含有硫化氢、磷化氢等杂质,这些杂质也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实验中如何避免杂质气体的'干扰?   可以将乙炔气先通过装有NaOH溶液(或CuSO4溶液)的洗气瓶而将杂质除去。   b、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演示实验5—9]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溴的四氯化碳中溴的颜色逐渐褪去。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可以反应且生成无色物质,那么它们之间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从时间上来看是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迅速还是乙炔与之褪色迅速?   (回答)乙烯褪色比乙炔的迅速。   这说明了什么事实?乙炔的叁键比乙烯的双键稳定。   应注意乙炔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表示如下:   (2)加成反应   乙炔除了和溴可发生加成反应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氢气、氯化氢等发生加成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 (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 ,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 氧化产物 的还原产物 。   典型例题   例1 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 —— HNO3+ 2N2↑+ 9/2H2O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N:+1——→+5 升高4×1   2N:(+1—→0)×2 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 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 已知 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选题目的: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关于高二化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人教版高二的美术教案11-14   关于高二语文劝学教案07-26   关于高二语文老王教案12-08   关于父亲的高二语文教案10-06   关于化学的谜语04-19   高二语文《离骚》的教案05-29   高二语文《雷雨》的教案08-07   中国的地形高二教案12-18   高二语文的老王教案11-26  本文题目:高二化学教案: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材料   ● 掌握炼铁、炼钢、电解法制铝的原理。   ● 了解金属腐蚀和防护的有关知识。   ● 能举例说明金属材料的特点。   ● 举例说明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原理。   〔知识梳理〕   1.炼铁的原理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高温下, ,   原料是 、 、 、 ,产生还原剂的反应是 、   ,炼铁的反应是 ,造渣的反应是   、 ,高炉煤气的成分是 。   2.炼钢的原理是 ,   原料是 。写出炼钢过程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电解铝的原料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提纯Al2O3的方法是:将铝土矿溶解在NaOH溶液,然后往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过滤,灼烧,即得Al2O3,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冰晶石的化学式为 ,在电解三氧化铝时,加入冰晶石的作用是   ,电解Al2O3的化学方程式为 。电解时,阳极产生氧气,碳块要消耗,所以要定时补充碳块。   5.金属的化学腐蚀是指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是指   。   6.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主要原因是由于钢铁制品与其接触的电解质溶液构成许多微型的 ,铁通常作为 极, 电子发生 反应而被腐蚀,其电极反应为 。钢铁在大气中的腐蚀通常为 腐蚀,其阴极反应式为   。若电解质溶液酸性较强,则发生的是 腐蚀,其电极反应式为 。   7.电镀是一种特殊的电解,在电镀时, 作阴极, 作阳极,   作电解质溶液,电镀时,电解质溶液的浓度 。如在一把小刀上镀锌,小刀接电源的 极,电极反应式为 。   〔方法导引〕   1.炼铁和炼钢的主要区别   由铁矿石冶炼成铁,再由铁冶炼成钢,这是冶炼钢铁的必经过程。由于炼铁和炼钢的任务不同,因此采用的原料、利用的化学原理、冶炼设备等也各不相同。现比较如下:   冶炼 生铁 钢   原料 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生铁、氧气、生石灰   原理 用还原剂在高温下把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 用氧化剂在高温下把生铁中的杂质氧化除去   设备 高炉 氧气顶吹转炉   化学   反应   还原剂生成(炉腹)   CO2+O2 CO2 CO2 +C 2CO   铁的还原(炉身)   Fe2O3+3CO2 2Fe+3CO   炉渣形成(炉腰)   CaCO3 CaO+CO2↑   CaO+SiO2 CaSiO3 碳被氧化 C+O2 CO   铁被氧化 2Fe+O2 2FeO   脱碳 FeO+C CO+Fe   脱硫 FeS+CaO FeO+CaS   脱氧 2FeO+Si 2Fe+SiO2   产品 生铁;含有较多的碳及硫、磷、硅等 钢;含碳量0.03~2%,留有部分硅锰   尾气 高炉煤气(CO、CO2、N2等) 棕色烟气(Fe2O3尘粒及CO)   ⑴炼铁中,为什么不用焦炭直接还原氧化铁?   碳有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能把铁从它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   Fe2O3+3C 2Fe+3CO 但是,焦炭是固体,与氧化铁的表面接触很有限,很难充分发生反应,而一氧化碳是气体,能与氧化铁充分接触,完全反应。所以,炼铁中必须通过一氧化碳去还原氧化铁。   焦炭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制造了还原剂CO,二是它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为高炉提供了高温条件。   ⑵炼钢中要除去硅和锰,为什么在后期的脱氧反应中,又要加入硅和锰作为脱氧剂?   炼钢,并不是要完全除去硅和锰等合金元素,而是将他们的含量调整到规定的范围之内。炼钢期,FeO会将硅和锰氧化,成为炉渣,从而降低了硅和锰的含量。但后期,钢水中含有少量没有反应的FeO,这会使钢具有热脆性。因此,用硅铁或锰铁作为脱氧剂将FeO还原,同时又调整了硅锰的含量。   2.电解原理的应用   电解食盐水 电镀锌 铝的冶炼   电解质   溶液 精制后的食盐水 含Zn2+的溶液 冰晶石和氧化铝熔融体   电极   反应 阳极 石墨 金属锌 碳块   阴极 铁网 镀件金属 碳块   电极   反应 阳极 2Cl--2e-=Cl2↑ Zn-2e-=Zn2+ 6O2--12e-=3O2↑   阴极 2H++2e-=H2↑ Zn2++2e-=Zn 4Al3++12e-=4Al   总反应式 2Cl-+2H2O 2OH-+H2↑+Cl2 无 2Al2O3 4Al+3O2↑   说明 用立式隔膜电解槽 阳极参加了反应,被逐渐腐蚀 冰晶石作熔剂,电解时,阳极碳块   被产生的O2逐渐消耗,要定期补充   3.金属的腐蚀   金属腐蚀的原因:许多金属有较活泼的化学性质,当金属与周围接触到空气、水及具有腐蚀性的物质时,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化学腐蚀 电化腐蚀   条件 金属与非电解质等直接接触 不纯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现象 无电流产生 有电流产生   本质 金属被氧化的过程 较活泼的金属被氧化的过程   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往往同时发生,但电化腐蚀更具普遍,危害更严重   钢铁的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比较   吸氧腐蚀 析氢腐蚀   条件 水膜酸性很弱或呈中性 水膜酸性较强   阳极反应 Fe-2e-=Fe2+   阴极反应 O2+2H2O+4e-=4OH- 2H++2e-=H2   溶液反应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⑴金属腐蚀的快慢:与电解质溶液互相接触的两种金属,活泼金属总是先被腐蚀,而不活泼金属得到保护。两种金属活泼性相关越大,活泼金属被腐蚀得越快。   ⑵金属的保护:①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如可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制成合金,以防止腐蚀;②覆盖保护层:如可以采用喷油漆、涂油脂、电镀、喷镀或表面钝化等方法使金属与介质隔离,以防止腐蚀;③使用电化学保护法:将一种比需要保护的金属活泼的金属与之相连构成原电池,则较活泼的金属被腐蚀,而需要保护的金属被保护不被腐蚀。如埋在地下的钢管用导线与较活泼金属(铝、锌等)相连,则铁被保护。   [例题1]下列各工业生产中,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都不能作为原料和是( )。   ①炼铁 ②用生铁炼钢 ③从海水中提取镁 ④铝的冶炼 ⑤制水泥 ⑥制玻璃 ⑦制漂白粉⑧制硫酸   A.④⑧ B.⑤⑥ C.①②③ D.⑤⑥⑦   [解析]炼铁中用石灰石造渣;炼钢中用生石灰造渣;用熟石灰富集海水中的镁;石灰石是制水泥、玻璃的主要原料;熟石灰是制漂白粉的原料。   [答案]A   [例题2]以下现象与电化学腐蚀无关的是( )。   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生锈   B.生铁比软铁芯(几乎是纯铁)容易生锈   C.铁质器件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易生铁锈   D.银质奖牌长期放置后表面变暗   [解析]A黄铜若发生电化学腐蚀时,被腐蚀的金属应是金属性较活泼的锌而不是铜;B生铁中含较多的碳,比软铁芯在电解质作用下更容易形成原电池,也更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而生锈;C铁质器件附有铜配件时,在接触电解质溶液时,铁作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被腐蚀;D银质奖牌久置后可能被氧气或硫氧化成银的化合物而使其表面变暗,这是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无关。   [答案]D   [例题3]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H2O、Al2O3?3H2O、以及少量的Fe2O3、SiO2等),提取纯Al2O3作冶炼铝的原料。提取的操作过程可用以下流程图表示:   ⑴写出滤液A中一种溶质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进入滤液B中的离子方程式 。   ⑵若步骤①中没有过滤操作而直接进入步骤②,对后面操作将产生的影响是 。   [解析]提纯Al2O3的关键是要根据Al2O3、Fe2O3、SiO2化学性质上的差异。Al2O3有两性,既可溶于NaOH溶液,又可溶于盐酸;Fe2O3只溶于盐酸;SiO2只溶于NaOH溶液。先加盐酸,过滤,除去不溶的SiO2,向滤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除去Fe(OH)3。   [答案]⑴Al3++4OH-=AlO2-+2H2O   ⑵ ①中不溶物(SiO2)在操作②中会被NaOH溶解  本文题目:高二化学教案:化学电源学案   第二节 化学电源学案   学习目标:   1、 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2、 认识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几类化学电池;   3、 学习化学电池的构成,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的书写。   学习重点: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学习难点: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学习过程:   化学电源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几大类。   1、 一次电池(又称干电池)   如:普通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1)碱性锌锰电池,电解质是KOH,其电极反应:   负极(Zn):   正极(MnO2):   总反应:   (2)锌银电池的负极是Zn,正极是Ag2O,电解质是KOH,其电极总反应如下:   Zn + Ag2O = ZnO + 2Ag   则:负极( ):   正极( ):   2、 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如:铅蓄电池。反应方程式如下式:   Pb (s)+ PbO2(s) +2H2SO4(aq) 2PbSO4(s) +2H2O(l)   ①其放电电极反应:   负极( ):   正极( ):   ②其充电反应是上述反应的逆过程,则电极反应:   (电化学上规定: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   阴极:   阳极:   3、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持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与一般的化学电源不同,一般化学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故而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包括活性物质,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   如:氢氧燃料电池。   ①酸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②碱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除H2外,烃、肼、甲醇、氨、煤气等液体或气体,均可作燃料电池的燃料;除纯氧气外,空气中的氧气也可作氧化剂。   练习、新型燃料电池,甲烷、氧气及KOH电解质溶液,用Pt作两个电极,写出两个电极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当堂达标训练:   1.废电池的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   A.锌 B.汞 C.石墨 D.二氧化锰   2、据报道,最近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由甲醇和氧气以及强碱做电解质溶液的新型手机电池,电量可达现在使用的镍氢电池或锂电池的十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为:2CH3OH + 3O2 + 4OH— 2CO32— + 6H2O,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放电时CH3OH参与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B.充电时电解质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CH3OH-6e-+8OH- = CO32— + 6H2O   D.充电时每生成1 mol CH3OH转移6 mol电子   3、某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以LiMn2O4为正极,嵌入锂的碳材料为负极,含Li+导电固体为电解质。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LiMn2O4==Li2Mn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放电时,LiMn2O4发生还原反应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Li++LiMn2O4+e-==Li2Mn2O4   C.充电时,LiMn2O4发生氧化反应   D.充电时,阳极反应为:Li++e-==Li   4、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充放电反应按下式进行:   Cd(OH)2+2Ni(OH)2 Cd+2NiO(OH)+2H2O   由此可知,该电池放电时的负极材料是 ( )   A.Cd(OH)2 B.Ni(OH)2 C.Cd D.NiO(OH)   5、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每转移3 mol电子,正极有1mol K2FeO4被氧化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 —3e— + 5 OH— = FeO + 4H2O   C.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 +2OH—= Zn(OH)2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6、已知反应AsO43-+2I-+2H+ AsO33-+I2+H2O是可逆反应.设计如图装置,进行下述操作:   (Ⅰ)向(B)烧杯中逐滴加入浓盐酸,发现微安培表   指针偏转;   (Ⅱ)若改往(B)烧杯中滴加40%NaOH溶液,发现   微安培表指针向前述相反方向偏转.试回答:   (1)两次操作过程中指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答: 。   (2)两次操作过程中指针偏转方向为什么会相反?试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此现象.   答:   (3)(Ⅰ)操作过程中C1棒上发生的反应为 。   (4)(Ⅱ)操作过程中C2棒上发生的反应为
高二化学的教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二化学的教案高二化学的教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1180.html发布于:20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