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完整版)桥头搭板结构设计方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果枕梁 的位置发生变化将使搭板内力改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桥涵初步设计有哪些规定和要求?

2、(完整版)桥头搭板结构设计方法

3、关于道路桥梁桥头搭板的结构设计方法

  一、主要技术标准   1、采用设计速度为80Km/h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整体式路基宽度为24.5m,桥梁标准断面详见下图:   2、主线桥涵设计荷载等级:公路-I级;   被交路(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公路-I级,二级公路以及三、四级公路:公路-II级;四级以下:公路-II级乘以0.6~0.8系数采用)。   3、地震作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4、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大、中、小桥及涵洞1/100。   5、考虑远景可能实施维修罩面和部分特种超高车辆的通行安全,同时考虑施工净空的要求,上跨县道(含县道)以上等级路的桥梁净空高度尽可能提高到5.5m,标注为5.5 m;水泥路及乡道标注为5.0m,其它标注为4.5m。   二、设计深度   1、主线桥梁上部构造通用图(含数量表、标准横断面、一般构造图、钢束布置图)   20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整体式路基0°、15°、30°)   25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整体式路基0°、15°、30°)   30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整体式路基0°、15°、30°)   40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整体式路基0°)   具体图纸参见各跨径的上部构造通用图   2、主线桥梁下部构造通用图(与主线桥梁上部构造通用图对应)   预应力混凝土分体小箱梁(含20、25、30m、40m跨径桥台一般构造图、桥墩一般构造图)   3、涵洞通用图   ф1.5m钢筋混凝土圆管涵(0°~45°、5°一级)   2.0、4.0、6.0m钢筋混凝土盖板涵(0°~45°、5°一级)   2.0、4.0、6.0m钢筋混凝土箱涵(0°~45°、5°一级)   4、普通大桥、匝道桥设计内容包括(按图纸出版顺序排列):   A)全桥工程数量表   B)桥位平面图   C)桥位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地勘单位统一设计,地质情况特殊或复杂的特大桥还需提供工程地质平面图)   D)桥梁方案比较表(一般桥梁无,有比较方案的桥梁需增加,具体样式如下图)   E)桥型布置图(中桥及中桥以上桥梁均绘制平纵数据表)   F)上部构造横断面图(主要针对装配式结构变宽主线桥和互通匝道桥的断面,标准宽度桥梁中不再出版)   G)施工工序图(针对大跨变截面箱梁等特殊结构)   H)特殊结构一般构造图   I)特殊结构钢束布置图   J)桥台一般构造图(主要是互通匝道桥台、主线变宽桥台或U台;U台要求有各部分构造的混凝土数量及填挖数量)   K)桥墩一般构造图(主要是过渡墩、互通匝道桥墩、特殊结构的桥墩;预制结构的非特殊桥墩由下构通用图统一出版,具体桥中不再出版)   5、比较方案(特殊结构大桥及特大桥均应绘制比较方案),应同时包括上述除《桥梁方案比较表》外所有图纸;   6、涵洞、通道只出数量表;小桥、天桥只出典型样式图和数量表。   7、分离式立交桥要在普通桥梁所需图纸的基础上增加设计被交道平面图、纵断面图和横断面图。   三、一般规定   1、本项目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时按如下原则进行桥跨布设:   (1)、平均墩高H<20m,选择20m预应力砼小箱梁   (2)、20m≤平均墩高H<25m,选择25m预应力砼小箱梁   (3)、25m≤平均墩高H<35m,选择30m预应力砼小箱梁   (4)、平均墩高H≥35m,选择40m预应力砼小箱梁   以上跨径小箱梁结构通用图中均有0°、15°、30°三种角度。在实际应用中有结构角度大于30°时,可通过加大标准跨径来适应斜度的差异。   2、本项目桥头路基填土高度宜按容许工后沉降量控制,不宜高于10m,一般情况下可控制在8m左右,当桥台填土高度大于10m时,原则上应增建桥梁,但在能保证桥台稳定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桥台的填土高度、缩短桥长。特殊情况应与项目部协商决定。   3、环境条件:Ⅰ类;   4、本项目混凝土强度等级建议如下表:   5、每座桥均要计算桩基长度,并给出桩长计算书,装配式结构各跨径墩顶反力如下:   6、桥型图中必须包含如下内容:交叉道路桩号、交角、高程、加宽前后的净空尺寸、道路名称、走向;标注河流名称、流向、测时水位、最高通航水位、通航净空要求和设计洪水位;标注管线及光缆位置;标注地质钻孔及其编号和桩号,对应土层的承载力值和摩擦值;对于不同上、下部结构应给出其剖面图;应绘制结构分联示意图;墩高、桩长参数表;桥墩承台和桩底或扩大基础标高。   桥梁起点、终点统一标注。桥位处横向地形较为平缓时可只示意设计线处地面线。   桥型布置图中附注格式要求如下:   “注:   1.本图尺寸以厘米计,桩号、高程以米计。   2.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级(或公路—II级)。   3.本桥平面位于半径R—0000m的左/右偏圆曲线上(缓和曲线上),纵面位于R—00000m的凹/凸形竖曲线上(±0.00%的单/双向坡上)。   4.本桥上部构造采用00m预应力混凝土分体小箱梁(T梁),简支/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结构,分联情况为:0×00+0×00+…;下部构造采用双柱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桩柱(肋板)式桥台、扩大基础。   5.本桥内侧护栏采用加强型SBm级F型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外侧采用SB级加强型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两岸桥台均设[ ]m长搭板。   6.本桥采用GYZ/GPZ支座,具体型号参见结构分联示意图。   7.本桥采用D80(D160)模数式伸缩缝共××道,分别设在0#台、3#墩和5#台。   8.本桥跨越××河和[S113]省道,具体交角和交叉桩号详见平面图示意,××河[为×级航道,净空要求a×bm]无通航要求。   9.(另附其它特殊说明)。”   四、下部结构   1、桥台:采用肋板式台、座板台或桩柱式桥台、桩基础。桥台填土高H ≤4.5m宜采用柱式台;H >4.5m可采用肋式台或座板台。肋板式台、座板式桥台或桩柱式桥台台前锥坡顺路线方向坡率宜采用1:1.5。   2、桩柱式、承台分离式、肋板式桥台耳墙设在桥宽内侧,厚度50cm;耳墙长度:当跨径为20m时取2.5m,尾墙高75cm;当跨径为25m时取3m,尾墙高75cm;当跨径为30m小箱梁时取3.2m,尾墙高75cm;当跨径为30m T梁时取3.5m,尾墙高75cm;当跨径为40m时取4m,尾墙高75cm。   3、桥墩:在墩高<35m采用桩基双柱墩、扩大基础双柱墩;在35m≤墩高<50m可采用桩基矩形截面双柱墩。从方便施工及桥梁美观考虑尽量减少不同形式的墩柱种类。   4、圆截面及矩形截面双柱墩、空心薄壁墩、桩柱式桥台、肋板式台具体尺寸请参见装配式桥梁下部构造通用图。   五、附属结构   1、 桥面铺装:   常规桥梁   (1)、自上而下,第一层为“12cm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   (2)、第二层为“防水层”,该层不计厚度,但需计算防水层数量,以m2计。   (3)、第三层为C40混凝土现浇层。预制T梁和小箱梁现浇层厚度均为10cm,   大跨现浇箱梁现浇层取6cm。   2、防撞设施:   (1)、主线整体式路基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外侧均采用SB级加强型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外包式,宽度50cm),内侧均采用SBm级F型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宽度45cm,留5cm搁置宽度)。分离式路基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两侧均采用SS级加强型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   (2)、互通匝道桥、分离式立交桥和天桥两侧均采用SB级加强型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互通匝道桥在分两幅桥设计时中央分隔带采用SBm级F型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   (3)、对上跨主线、交通量较大道路、 铁路及通航河流的桥梁(含匝道上跨),外侧均应设置桥梁防落物网。   3、 桥面连续与伸缩缝设置   主线桥和线外桥均采用不同规格的模数式伸缩缝,使用原则如下:   (1)、对于采用结构连续的桥梁,在桥台处设置伸缩缝,中间根据孔数适当增加伸缩缝。   (2)、桥位地形较平缓时,应尽可能控制一联长度在120m以内,采用D80型模数式伸缩缝;地形起伏较大时,可根据实际墩高分布状况,合理确定过渡墩位置,适当增减每联桥的长度。采用先简支后结构连续体系的桥梁,最大一联的长度不宜超过240m。   (3)、原则上主线多孔桥梁,单孔跨径小于等于30m采用先简支后桥面连续型式;30m以上跨径桥梁则一般采用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或连续刚构方式。   4、桥梁支座   (1)、对于预制结构支座按下表《装配式桥梁支座型号》中要求统一采用。对于现浇连续梁或大跨度桥梁宜采用盆式橡胶支座。装配式桥梁和小跨径现浇桥梁支座体系的总高度(自梁底至帽梁顶,包括混凝土楔形块、支座、支座垫石高度)统一制定;20m、25m、30m分体小箱梁支座总高度为30cm;30m、40m分体小箱梁支座总高度为30cm。   (2)、30m以上跨径桥梁根据墩高和联长可适当固结一联内的部分桥墩,其他没固结的中墩可采用盆式橡胶支座。当桥面纵坡大于3%时,结构连续的装配式桥梁,一联桥跨中宜设固结墩或固定支座墩,防止伸缩缝单向跑移。在纵坡大于2.5%,不适宜固结时可采用盆式橡胶支座,防止梁下滑。   5、桥头搭板   (1)、原则上,桥梁两端桥台处均须设置桥头搭板;   (2)、桥台搭板设计长度   特大桥、大桥、中桥桥台搭板设计长度为;   桥头路堤填土高度≥5m时,桥台搭板长度采用8m;   桥头路堤填土高度<5m时,桥台搭板长度采用6m;   小桥、明涵、通道均采用6m长搭板。   (3)、斜交桥梁搭板设计为阶梯型,搭板与桥台相接端平行于背墙,连接路基端垂直于主线中线。   (4)、被交路上跨分离式立交桥和天桥,一、二级公路的搭板长度采用6m;三级公路以下不设搭板,桥头路堤夯填碎石。   注意: 分体小箱梁(先简支后桥面连续)在一片箱梁一端设置一个支座。   六、涵洞、通道设计   本项目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涵(通道)、圆管涵;   1、对于山区路段,原则主线上尽量不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地势平坦区域有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圆管涵,且为便于清淤,涵洞最小孔径不应小于1.5m。   2、一般路段当涵顶填土高度不超过12m时,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填土高度在12m以上时,宜按设涵或设桥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施工条件比较,选取合理的设计方案,如推荐设涵,则根据地基地质条件可采用加强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或混凝土拱涵,由各设计单位特殊设计。   3、为改善路面行车条件,在填方高度和排水均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暗型涵洞/通道。   4、通道长度大于等于50m时,必须设置采光井。   七、制图要求   1、按照交通部文件图例要求,本项目所有图纸一律采用“注”,不采用“附注”。   2、标注箭头统一采用单箭头;   3、设计文件采用A3图幅,加长A3图分割成标准A3图幅打印,以方便文件出版。   4、字体:图框采用仿宋_GB2312,图纸采用FSDB、FSDB_E。字高:标题、剖面符号字高5 ,附注、方向字高4,表格中文字高3,标注、说明字高2.5,钻孔说明字高2.0;实际字高为规定字高×全局比例。宽度比例:0.75。   5、图框中图名分上下两层。   上层注明桥名,整体式路基一般桥为:Kxxx+xxx XXX大桥(方案一),整体式路基错孔桥为:左K11+655.5/右K11+635.5 XXX大桥(方案一).   下层注明图名:桥型布置图,图框右上角标为该图纸“第几页/共几页”。   6、其他未详尽事宜请及时提出商讨,以完善本规定,力求设计文件的统一。   素材来源:道路瞭望  1、关注我 实时更新 最新资料桥头搭板结构设计方法摘要:结合以往施 工经验,从桥头台后沉降分析入手,分别对搭板 的尺寸、配筋、构造及枕梁等关键设计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 的设计要求和方法,通过对搭板结构 的合理化设计,可从根本上消除桥头跳车现象,保证道路桥梁通行安全。关键词:道路桥梁;桥头搭板;结构设计在车辆以较高 的速度通过桥头时,时常会出现车辆起伏,即桥头跳车。产生这一现象 的原因为台后路堤沉降相对较大,致使路面标高于此处发生突变,导致车辆被迫减速,对公路及桥梁使用功能造成影响。而解决桥头跳车问题 的关键在于设置桥头搭板,搭板结构设计决定了其作用 的发挥,应予以重视。1台后沉降避免桥头跳车   2、 的第一步是要有效减小桥头与台背 的沉降差。通常而言,相比桥台,台后沉降量较大,在衔接位置上会出现一定高差。地基与填土沉降构成了台后沉降。通过调查得知,相比于普通地基,软基桥头沉降差较大。在对台后路堤实施设计 的过程中,一般选择 工后沉降差允许值指标,其不大于10cm视为合格1。经调查,我国现行规范中没有对桥头路堤 工后沉降允许值提出明确 的规定。在软基上采取一定加固措施与搭板之后,可明显缩小桥头 的实际沉降差,实现了对行车条件 的优化改善。然而,国外 的某些设计规范表明:“在软基上设立 的桥台,由于地基存在很大残余下沉,同时此类残余下沉会在很长 的时间内始终持续,所以很难取得等同于设立搭板   3、的实际效果;此外,如果桥台高度在6m以内,且台背回填材料选用未筛砾石,即便进行碾压也难以使其细化,则可放弃设置搭板。”基于此,搭板设置与否还需进一步 的讨论研究。在我国,通过对具体情况 的分析得出,利用 工后沉降差允许值这一指标对衔接位置进行控制是完全可行 的。从 工程建设与经济性 的角度出发,将 工后沉降差 的允许值严格控制在10cm以内较为理想,如果其值较小,则会增大软基处理费用。另外,对搭板长度而言,在10m以内取值较为合理,但不能小于3.0m。2搭板尺寸设计2.1长度。搭板长度取决于以下要素:(1)沉降发生后纵坡实际变化值需限制在允许 的范围之内;(2)搭板 的长度不能小于台后破坏棱体   4、实际长度;(3)搭板 的长度不能小于用于填土 的预留口宽度;(4)应保证有足够 的受力有效长度。2.2宽度。参考国外 的施 工经验,他们习惯于将搭板 的宽度确定为可使缘石边缘和两侧保持平齐,同时由柔性材料进行隔离。国内 的做法搭板宽度要窄很多,其边缘在缘石 的边缘内部不超过0.5m。根据搭板 的受力特点,尽量增宽搭板对受力有利2。因此,搭板要与桥面等宽。2.3厚度。搭板 的厚度是决定其刚度与强度 的关键指标,而厚度又与长度、宽度、斜度、荷载、支承与脱空长度等密切相关。根据调查与计算结果,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表1选定搭板厚度。3搭板配筋设计搭板 的配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搭板受力,二者有着十分紧密   5、的联系。对搭板受力而言,其分为正、负弯矩两种,而且受制于脱空长度。因搭板边、角 的实际受力很大,所以在设计中要加强配筋。为使配筋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应实行分区段配筋。对较宽 的搭板,需在其钝角位置设置加强筋。无论搭板 的尺寸,都要在分析了构造及受力之后,根据相关理论进行合理配筋3。相比典型图配筋法,分区段配筋更为合理、准确。4搭板构造设计4.1埋深。搭板埋深可分成以下三种形式:高置、中置与低置。其中,高置是指使搭板和其桥台 的顶面保持齐平;低置是指将搭板远台端 的顶面置于路面以下,以便铺设施 工;中置是指将搭板远台端 的顶面置于基层和面层 的中间。这三种搭板埋深需要根据实际 的路面结构妥善选定   6、,如刚性路面建议选择高置搭板,柔性路面建议选择低置搭板或者是中置搭板。另外,因中置搭板 的施 工较为简单,所以在实际情况中普遍采用。4.2坡度。因桥头引道大多设置纵坡与横坡,所以搭板坡度必须与其相匹配。另外,在桥头路堤发生沉降之后,会使纵坡出现一定变化,遵循刚度过渡及排水 的原则,搭板必须设置纵坡与横坡。设计上搭板 的纵坡与横坡需要和路面保持一致,部分情况下搭板 的坡度应略大些,但不能超过5%。4.3连接。在桥台上放置搭板近台端,采取小跨径简支板等方法。远台端 的实际下沉量通常较大,容易使桥台上板端发生转动。在土基上放置搭板远台端,当路基发生沉降之后,搭板会向纵向不断滑移,应设置锚栓进行固定。   7、对高置搭板而言,温升时路面会对桥台施加一定推力。过去因为搭板构造不科学,时常会出现一些病害,如路面隆起、牛腿损坏和近台端裂缝等。为防止病害,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搭板连接 的细部处理:(1)按7580cm 的间距设置22钢筋锚栓;(2)在台帽或者是牛腿 的边缘位置设置倒角,以便进行转动;(3)在近台端 的上部边缘设置倒角,避免搭板发生转动后造成路面隆起;(4)对地基施以加强处理,或在远台端位置设置枕梁,因此减小或避免局部沉降;(5)在近台端位置设置灌浆孔及检查孔;(6)对设置在桥台上 的搭板支座,其垫层若使用油毛毡,则厚度应控制在12cm范围内;若使用板式橡胶,则尺寸应控制在150mm150mm(   8、2138)mm范围内。相邻两个搭板支座间 的距离为7580cm4;(7)对于斜搭板布置,通常使用齐平式与阶梯式设置搭板远台端。其中,利用阶梯式能降低 工程成本,但是在与路面进行衔接时会造成不便。经综合对比,建议选用齐平式。5搭板枕梁设计由于现阶段对于枕梁 的实际设置效果与分析还未形成统一 的认识,所以很多道路桥梁 工程都根据自身经验对枕梁进行布置。枕梁主要作用在于将搭板传递荷载均匀分布至面积更大 的地基,同时增大搭板横向抗弯刚度。如果枕梁 的位置发生变化将使搭板内力改变。在搭板 的末尾端设置枕梁,可避免对搭板受力造成影响,这已得到试验及实测 的证实。若采用整体现浇式搭板,则可不设置枕梁,但是在   9、搭板作用范围之内,需对地基进行强化,避免出现下沉,引发跳车。若考虑将枕梁设置于搭板 的跨间,则可布置在非脱空区域和脱空区域 的分割线周边。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无需枕梁 的现浇式搭板,若必须使用装配式搭板,则要在适当 的位置设立枕梁,以达到提高搭板整体性 的效果。6结语(1)设置桥头搭板是解决桥头跳车 的重要举措,而搭板结构设计却又决定了搭板使用效果。(2)搭板结构设计参数主要包括台后沉降、尺寸设计、配筋设计、构造设计与枕梁设置等内容,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做好每一个环节 的每一项细节,以规范、标准为核心,确保搭板设计合理性。:张宏武 单位:石家庄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参考文献:1沈细展,荣银奎.关于道路桥梁桥头搭板 的结构设计方法J.价值 工程,2012,31(15):107.2刘润星,崔俊平.高等级公路桥头搭板配筋设计研究J.武汉理 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 工程版),2012,36(  摘要: 观察国内外修筑高等级公路的历程以及具体的修筑经验,可以发现在有效的减少和防止桥头跳车措施方面,搭板的设置是最有效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道路桥梁桥头搭板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Abstract: To observe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grade highways as well as specific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can be found the setting of transition slab at bridge head is the most effective to reduce and prevent vehicle-skip at bridge heads. Based on this, the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 of transition slab at bridge head of roads and bridges is discussed.   关键词: 道路桥梁;桥头搭板;结构设计方法   Key words: road and bridge;transition slab at bridge head;structure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U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07-01   0引言   为了避免路面和桥台之间出现错台,最常用的一种办法就是通过设置搭板,所以,借助于合理的设计桥头搭板的结构,对搭板的长宽厚和深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可以能够更好地实现和体现优越的道路桥梁桥头搭板结构设计。   1设计桥头搭板结构之最基本的原则   1.1 土基位于桥头过渡段的土基,一定要均匀、密实并且稳定。对于对突击强度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的地面或者地下水,要及时的拦截或者排出。填土,情况正常的,要求干燥或者中湿,太湿的话,就会影响到稳定性或者强度,在压实度方面,填土也应该是足够的,也应该符合当前的规范性要求,建议为95%。   1.2 对地基承载力的深度要求路基在桥头的填土,高度一般较高,速度要求较快,在这样的作业模式下,就不能够很好的活着很顺利的将地基水排出去,地基承载力也有可能不足,进而埋下隐患,所以需要特殊处理地基,比如粉喷桩或换填土。   1.3 垫层对于垫层材料的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选取原则就是就地取材,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因为地基本身的软弱性对垫层或者基层产生污染,乃至将地下水隔断,需要铺设合成的材质作为隔离层到路基的顶面。一般对于垫层来讲,最小厚度应该是15厘米。垫层的宽度应该超越基层每侧25厘米,或者同宽与路基。   1.4 搭板连接桥梁和路面的地方,可以按照具体的公路等级、结合具体的建造经验,按照最终的要求,选择设置或者不设置搭板。一般来讲,位于搭板下面的加强层,其厚度在2米以上,长度会超越搭板1米左右,材料的选择应该与底基层相同,适当提高路堤。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为了有效的防止路基出现沉降,可以加固处理台背填方,作为本身的作者,有如下的建议,基层到土基之间的压实度符合95%的要求。如不进行搭板设置,可以铺筑沥青路面或者具有过渡性的由混凝土制成的块。   2设计搭板   2.1 搭板埋置深度和搭板型式对搭板进行分类管理,它有如下三种主要的类型:台阶型、变厚度和等厚。按照搭板埋置的深浅不一,可以将其划分为低、中、高置三种。一般来讲,高置式的搭板在顶面上是与桥台齐平的;低置式,其搭板远台端的顶面位于路面基层的下方,对于路面铺设来说非常的有利;如果为中置式,则远台端搭板的顶面介于基层和面层之间。   2.2 搭板的长度在确定搭板具体的长度的时候,下面四个条件必须要予以考虑:①出现了沉降现象之后,搭板纵坡产生的变化值应该在最大容许值的范围之内;②搭板本身的长度需要在跨越台后,对棱体长度产生破坏;③填土前预留下的缺口之伤口长度,应该在搭板长度的跨越范围之内;④必须要能够保证搭板的有效受力长度。除此之外,结合对搭板进行的动力响应分析,我们知晓越长的板长就越有利于搭板受力。正常地说,搭板长度要设定在5米之上,对于中小桥,一般是6到8米,对于大桥来说,一般是8到12米。   2.3 搭板的宽度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对于一般的搭板来讲,其边缘应该离石边缘有大约半米的距离,尽可能的窄化处理,在上面对搭板动力进行响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知道伴随着不断增加的板宽,需要慢慢增大位移,但在两个方向上,板底最大弯处的拉应力则呈现减小的趋势。此外,如果搭板本身比较窄,行驶的时候,车轮就可能走在纵向边缘的位置,损害搭板受力情况,所以,在宽度上,搭板应该与桥面保持一致。   2.4 搭板的厚度具体的分析搭板动力产生的响应,可以清晰的滞销,伴随着不断增大的板厚,位移会出现稍微的缩减,但是位于板底的拉应力,则出现了稍稍的增大现象。基于板顶出现的位移情况,可以反向推算板厚,板底配筋能够帮助将板底弯拉应力有效的解决掉。   2.5 桥台与搭板之间的连接桥台是搭板近台端放置的位置,借助于锚筋将桥台和搭板之间很好的连接起来,填入沥青玛蹄脂到桥台和搭板之间的结合处,避免渗入水分。路基是搭板远台端放置的位置,路基出现或者发生沉降现象之后,在纵向层面上,搭板可能会出现滑移,所以需要设置锚栓在搭板和台顶之间,加强处理位于远台端的地基,尽可能的将局部沉降现象减小,为了提升维修的效果,需要设置灌浆孔以及检查孔在近台端。   2.6 设计搭板配筋在设计搭板配筋的时候,需要考虑或者依据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搭板底面上的最大弯拉应力。按照具体的构造提出或者产生的要求、按照实际的搭板受力复杂状况、按照路基本身的沉陷状况、结合重载类型的交通产生的影响,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按照工程的要求,主筋直径被适当加大,主筋间距被适当缩小,使用双层配筋。   2.7 枕梁枕梁的架设具有诸多积极有益的一面,包括分布荷载到地基上,增加在横向层面上搭板抗弯的刚度。诸多相关的资料告诉我们,对于有效的改善枕梁的承载能力、提升枕梁下部路基本身的承载能力来讲,如果能够设置水泥石屑桩或者碎石桩到位于枕梁下面的路基中的话,效果将非常的明显,对于这个部位发生沉降现象来说,也能够有效的减少。诸多实践性的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成本低,效果显著,所以对于设置搭板来讲,可以做成两种主要的类型:设枕梁或者不设枕梁。如果选择设枕梁的类型,又可以再进一步的被划分为设水泥石屑桩或者碎石桩以及不设水泥石屑桩或者碎石桩。对于上面三种不同的类型,可以结合具体的实践,检验各种类型的具体效应。   3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桥头跳车问题的解决,搭板本身的长宽高以及埋置的深度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搭板、路面与路基之间的合理有效组合,有助于桥头跳车现象更好的、更高水平的预防,并且最终科学高效的解决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陈雪.桥头跳车病害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09,35(23):284-285.   [2]方福森.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3]史建,吴有奇,肖身德.桥头跳车病害剖析与对策[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4):105-106.
(完整版)桥头搭板结构设计方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如果枕梁 的位置发生变化将使搭板内力改变(完整版)桥头搭板结构设计方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641.html发布于: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