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学的创新性贡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学的创新性贡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供给学派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学的创新性贡献

3、什么是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也称供给学派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但是,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于是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该学派的先驱者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70年代初,他多次批评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同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论点和主张。1974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货膨胀。   芒德尔的论点引起拉弗和的注意和赞赏,拉弗进一步研究并发展了芒德尔的论点。当时的美国国会众议员肯普也很重视芒德尔的主张,他任用为他拟定减税提案,聘请进行减税效果的计量研究。   70年代后半期,拉弗,万尼斯基、罗伯茨等利用《华尔街日报》广泛宣传他们的论点。肯普也在国会内外竭力鼓吹减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1977年 ,肯普与参议员罗斯联名提出三年内降低个人所得税30%的提案。这个提案虽然未经国会通过,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万尼斯基所著《世界运转方式》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阐述供给学派的资本和分配理论,被誉为是供给经济学的第一流分析。70年代末,供给学派在美国经济学界已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   在学派形成过程中,有些倡导者如费尔德斯坦、等在一些论点和政策上同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人的意见差异很大。因为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的观点比较温和,持折衷论,西方经济学界称他们为温和派,称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为激进派。但后者则自称是供给学派正统派,西方各界通常也把后者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   供给学派并没有建立其理论和政策体系,只是学派的倡导者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滞胀”的原因及政策主张有些共同的看法。   供给学派认为,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萨伊定律完全正确,凯恩斯定律却是错误的。   吉尔德坚持说,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大意义 ,他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供给学派认为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他们指出,经济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所关心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减去各种纳税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在累进税制条件下,边际税率又是关键因素。因为经济主体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按边际税率纳税后增加的净报酬是否合算。他们认为税率影响经济主体行为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实现的,税率提高,纳税后净报酬减少。就劳动力看,这意味着休闲对做工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会选择休闲而不去做工,劳动力供给就会减少。就资本看,这意味着消费对储蓄和投资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乐意把收入用作消费而不用作储蓄和投资,资本供给就会减少。此外,经济主体为了逃避高税率,还把经济活动从市场转入地下。这些都会使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产下降。   供给学派进而分析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因为税收是税率与税收基础的乘积,税率变动既然影响生产,就必然影响税收。拉弗首次把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制成模型,画在直角坐标图上,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线。   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能促进生产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宣扬正是高税率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阻碍了个人和企业储蓄与投资。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生产呆滞,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物价上疏。这时再加上人为地扩大需求,通货膨胀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又使储蓄和投资进一步萎缩,生产更加呆滞;还使纳税人升进高税率等级,而实际收入并未增加,纳税负担因而更重。   因此,供给学派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特别鼓吹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他们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作工作,更能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他们还宣称,减税后政府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即使出现财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经济增长后,赤字自然缩小和消失。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支出不论是公共支出还是转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碍生产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费资源,有些虽然对经济有益,但效率很低。因此,他们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支出,停办不必需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降低津贴和补助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   供给学派虽然同意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在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和措施上,同货币学派大相径庭。供给学派认为,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不应只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而是为了稳定货币价值。货币价值保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心理就会消失。在安排货币收入时,人们就乐意保存货币,不去囤积物资,选择生产性投资,不做投机性投资。同时,货币价值稳定又是保证财政政策,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如何保持货币价值稳定,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坚持必须恢复金本位制。   供给学派的论点和主张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各方关注。凯恩斯主义者萨缪尔森认为,它既没有经济史上的有力证据,又缺乏理论分析上的合理推断。货币学派虽然对一些论点表示赞同,但认为它并没有提出有效解决美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结构。进步学者的评论更加尖锐。   评论者都不同意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关于美国税制已经进入禁区的论断,认为缺乏历史和现实的验证 。对于供给学派所说减税不会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即使发生赤字对经济也无任何妨碍,赤字会自行消失的观点,更认为是纯属无稽之谈。评论者一致指出,降低边际税率是为富人谋利。因为全面降低累进税率,高收入阶层获得减税的好处要比低收入阶层多 ,削减社会支出则使低收入阶层直接受到损失。   凯恩斯主义者阿罗、等指出,政府干预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政治家们的任意设计。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经济稳定、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干预和调节,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制订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法律条例,虽然增加了企业负担,但保护了社会利益。   一些进步学者批评供给学派过分强调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投资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造成。他们还反对供给学派把投资不足作为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的原因,指出70年代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比60年代低。   评论者认为,恢复金本位制将大大缩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指出货币历史表明金本位并不能保证物价稳定。1981年美国国会成立的专门研究恢复金本位问题的“黄金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争辩,最后否定了供给学派的主张。供给学派虽然遭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评论,但也给予西方经济思想以有力冲击,对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   供给学派对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1981年,新上台的里根总统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头就声明,他的计划与过去美国政府以需求学派为指导思想的政策彻底决裂,改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1985 年,里根总统在第二任期开始时宣称,他将继续实施并扩大原订计划。但是,美国经济并没有象计划所预期的那样顺利发展,大部分目标也未能实现。计划实施不久,美国经济就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特别是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导致高利率和美元高汇价,又使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创纪录赤字。所以几年来除了几位倡导者仍在宣扬供给学派获得巨大胜利外,信仰和赞赏的已日趋减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重点是解决结构问题,解决结构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从供给侧解决结构问题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案,也是推动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案,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原创性贡献。   稳定经济增长的重点是解决结构问题   一个国家要稳定经济增长,前提是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都要保持均衡。然而,以往大多数经济学家只关注总量均衡却忽视了结构均衡。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首次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原理,即萨伊定律,其论证逻辑是:人们卖出自己的商品,目的是为了购买别人的商品,既然大家都为买而卖,有供给就一定会有需求,供求可以自动均衡。显然,萨伊所说的供求均衡,指的是总量均衡。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发生了经济大萧条,普遍的生产过剩和失业令萨伊定律不攻自破。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提出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投资与消费,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虽全盘否定萨伊定律,但他所关注的同样也是总量均衡。   《通论》一度被西方国家奉为国策。可惜好景不长,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先后陷入“滞胀”,于是人们又纷纷批评凯恩斯开错了药方,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受到了关注。供给学派提出政府应重点减税而不是增加公共支出,这一主张与凯恩斯并无实质性不同,两者皆主张刺激投资,区别在于前者主张扩大私人投资,后者主张增加公共投资。   从萨伊到凯恩斯再到供给学派,关注的都是总量均衡。在他们看来,市场均衡的关键在总量而非结构。   与以往经济学家的看法明显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关注和解决结构性问题。这一论断既坚持了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又创新了市场均衡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对市场均衡作过严密论证,得出的结论是:总量均衡并不代表结构均衡。马克思指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顺利进行,条件是要同时实现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价值补偿指总量平衡,实物补偿指结构平衡。若只有总量均衡没有结构均衡,最终仍会导致供求总量的失衡。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大萧条虽然表现为总量失衡,深层原因却是结构失衡。   何谓总量均衡与结构均衡?举个例子:假定一定时期总供给为1000万元,总需求也是1000万元,此时供求总量(价值补偿)是平衡的;但从实物补偿看,假定市场供给1000吨钢材、2500吨粮食,而市场需要的却是800吨钢材、3000吨粮食,于是钢材过剩200吨,粮食却短缺500吨,供求结构并不平衡。   如果结构失衡不解决,社会再生产便无法进行,长此以往总量也会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量均衡是由无数个局部均衡加总起来的均衡,一个经济体内部市场要出清,前提是人们想卖的商品都能卖得出,而想买的商品也都能买得到,否则就会导致两种结果:库存增加或者需求外溢。无论出现哪种结果,总量都会失衡。一旦结构失衡造成了总量失衡,若不解决结构问题,刺激需求只会适得其反。凯恩斯当年主张政府通过增加赤字刺激投资,目的是要实现总量均衡,然而这种办法只在短期管用,长期却是饮鸩止渴。道理很简单,如果某种产品库存增加,说明生产已经过剩,此时应减少生产才对,但在政府刺激政策下企业会继续生产,这对结构失衡无异于雪上加霜。供给学派提出的全面减税也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起手就按供给学派的主张削减政府开支,全面调减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此举虽一度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但并未解决结构性问题,所以里根执政后期又迫不得已开始加税。   解决结构问题应从供给侧发力   《通论》出版之前,经济学家一直是重视供给管理的。19世纪初萨伊提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着力点明显在供给侧。1890年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将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研究局部均衡,重点也不在需求侧。凯恩斯为何要将市场均衡的重点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1929—1933年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大萧条,萨伊定律无能为力,为救资本主义于水火,凯恩斯另起炉灶创立了需求管理理论,在短期内产生了刺激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效果;其二,供给难以调控,需求则易于调控,因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容易被政府采纳。理论上讲,生产出现过剩时,要恢复供求均衡,既可减少供给,也可增加需求。可在凯恩斯看来,减少供给就得限制生产,进而增加失业,扩大需求不仅可以增加就业,而且政府用扩张性政策刺激需求易于操作。   凯恩斯理论后来导致西方经济陷入了滞胀。究其原因,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动摇了凯恩斯理论的根基。凯恩斯认为,一个国家出现生产过剩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他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预期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对有效需求不足作了论证。笔者认为,在凯恩斯所处的时代,他的分析没有错,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上述三大规律已有两个不成立。   先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由于人们的消费增长赶不上收入增长,随着新增消费在新增收入中的比例下降,人们会增加储蓄,消费需求会不足。可事实上,近30年消费信贷悄然兴起,储蓄率不升反降。1940—1980年,美国居民储蓄率保持在7%~11%之间;2001年降至-0.2%;2005年又降至-2.7%。   再看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通常有持有现金的偏好,因此银行利率不能太低;由于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当投资收益率低于银行利率时,企业便不会贷款投资,导致投资需求下降。然而现在,信用卡结算和移动支付风靡全球,用现金支付的行为锐减,人们持有现金的偏好已大大改变。   凯恩斯的追随者曾对其理论作过修正,但最终皆于事无补。凯恩斯本人提出:从居民与企业两部门看,供给侧国民收入=储蓄+消费;需求侧国民收入=投资+消费,只要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总供求便可实现平衡。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假若生产已经过剩,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生产岂不是更加过剩。凯恩斯追随者解释说,若将两部门扩展为政府、企业、居民三部门,便可通过扩大政府采购消化过剩供给。此解释并不正确:政府扩大采购需增加收入,政府增加收入无非是加税或发债;无论加税还是发债,都势必挤占企业投资;政府投资增加而企业投资减少,社会总需求未必会增加。凯恩斯追随者又解释说,可通过扩大出口转移过剩供给。这一解释也不成立:一国出口是为了进口,并以此分享国际分工收益,若只出口不进口,不仅不能分享国际分工收益,还会引起贸易摩擦;若进出口保持平衡,则不可能转移过剩供给。   可见,从需求侧不可能解决结构性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就是说,我国虽然也存在内需不足问题,但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才能解决。从经济学角度看,改善供给也是扩大需求:改善供给结构可以更好满足需求;改进供给服务可以引导内需;创造新的供给可以派生出新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来推动。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的提升,并不断创造新的供给能力。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进行回应。比如,过去人们出行坐马车,今天可以坐火车、飞机;30年前人们对手机并无需求,自从“大哥大”出现以来,新的需求和产业链不断被创造出来,现在智能手机用户已越来越多。这都是在供给侧推动经济发展的案例。   从供给侧解决结构性矛盾要用改革的办法   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矛盾,那么,应该怎样调结构?结构调整的过程其实也是资源配置的过程。亚当·斯密曾说配置资源有两只手,即看得见的政府有形之手与看不见的市场无形之手。调结构应选哪只手?或者说调结构应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我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用改革的办法调结构。用“改革的办法”,当然不是用传统计划经济的办法,而是要由市场主导调结构。   调结构为何要由市场主导?政府主导调结构要有三个前提:第一,政府要事先知道未来怎样的结构是好结构;第二,政府人员要比企业家更懂市场;第三,行政调节要比市场调节更有效率。在真实世界里,以上三个前提很难成立。企业家也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也不可能知道未来怎样的结构是好结构,但企业家能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随时调整投资,这样所生产的产品才能更大限度地符合市场需求,由此形成的供给结构当然是好的结构。可见,所谓企业家调结构,实质是市场价格引导企业家调结构。   由市场主导调结构,并不是说政府可以置身事外。相反,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明确界定产权并依法保护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进一步放宽价格管制,推动形成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三是打破市场壁垒与行业准入限制,让生产要素充分流动。   结论与启示   其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的方案。当前全球经济都面临着结构性问题的困扰,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方案对其他国家解决结构性问题也具有借鉴价值。   其二,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同于萨伊和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理论,也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的结构调整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   其三,贯彻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重点解决结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从供给侧发力,用改革的办法调结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编:毕阳)  鸿鹄之志岂燕雀能知,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意思是: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不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又见《庄子·内篇·逍遥游》,原文是: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使用示例:   1、《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2、唐·卢肇《鸜鹆舞赋》:“况乃意绰步蹲,然后知鸿鹄之志,不与俗态而同尘。”   3、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亦省作“鸿鹄志”。   4、《北史·张定和张奫等传论》:“当其郁抑未遇,亦安知有鸿鹄志哉!”   5、宋·陆游《庵中杂书》诗:“辍耕垄上鸿鹄志,长啸山中鸾凤音。”   6、郁达夫《己未秋应外交官试被斥仓卒东行返国不知当在何日》诗:“燕雀岂知鸿鹄志,凤凰终惜羽毛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学的创新性贡献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学的创新性贡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学的创新性贡献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2572.html发布于:202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