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2、桃花源记中演化的成语

3、桃花源记中的成语精选(九篇)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1.世外桃源

成语释义: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战乱的美好地方。

成语例句: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2.豁然开朗

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例句: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解释: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3.怡然自乐

成语释义: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人)《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示例: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怡然自乐,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气概。--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复辟谬说》

刘厚守听了,怡然自乐,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4.无人问津

发音:wú rén wèn jīn

成语释义: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语出:晋陶潜(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示例: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结构:兼语结构

用法:常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门庭若市

古意为渡口,今意为唾液

5.鸡犬相闻

成语释义: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乡下景色很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6.阡陌交通

成语释义: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

7.黄发垂髫

成语释义: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落英缤纷

成语释义: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成语释义: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10.与世隔绝

成语释义: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成语出处: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

具:通“俱”,完全、详尽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舍弃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

9.四个“然”

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3)出自本文的词语:(今义)

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相关文章:

出自诗经的名句11-15

出自出自诗经的经典好名字有哪些11-25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翻译09-01

唐姓女孩取名出自诗经11-18

答谢中书书出自哪里11-04

我愿化身石桥出自佛经01-10

桃花源记改写,改写桃花源记作文08-11

出自蓟北门行原文及赏析07-16

鱼我所欲也出自哪里?08-23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课件11-19  桃花源记中演化的成语((共3篇))由网友“第九天”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桃花源记中演化的成语,供大家阅读参考。

桃花源记相关成语

1.世外桃源

成语释义: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战乱的美好地方。

成语例句: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2.豁然开朗

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例句: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解释: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3.怡然自乐

成语释义: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人)《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示例: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怡然自乐,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气概。--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复辟谬说》

刘厚守听了,怡然自乐,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4.无人问津

发音:wú rén wèn jīn

成语释义: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语出:晋陶潜(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示例: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结构:兼语结构

用法:常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门庭若市

古意为渡口,今意为唾液

5.鸡犬相闻

成语释义: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乡下景色很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6.阡陌交通

成语释义: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

7.黄发垂髫

成语释义: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落英缤纷

成语释义: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成语释义: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10.与世隔绝

成语释义: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成语出处: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附:桃花源记重点句子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4.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6.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7.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8.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9.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 见渔人,乃大惊。

12.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3.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4. 不足为他人道也。

15.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7.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8.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3.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4.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5.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26.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7.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8.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9.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30.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故事中的成语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屋舍俨然 与世隔绝 鸡犬相闻 豁然开朗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不足为外人道 世外桃源

成语解析

豁然开朗

发 音 huò rán kāi lǎng

释 义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出 处 晋・陶潜《桃花园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示 例 宝玉~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无人问津

发 音 wú rén wèn jīn

释 义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出 处 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示 例 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

世外桃源

发 音 shì wài táo yuán

释 义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 处 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示 例 在这儿,在这~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村中人)看到渔人,于是都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准备酒、杀了鸡做饭菜(招待他)。村民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来往。(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具体的讲述给村民听。(村民)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民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作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禀告了这段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寻找从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成语_成语解析]

1豁然开朗 :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般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2无人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一般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3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4怡然自乐:怡然:表示喜悦的样子。用来形容高兴而满足。

5黄发垂髫: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指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6鸡犬相闻:是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比喻彼此居住得很近。也指人烟稠密。也表示一种和睦的 景象。

★ 桃花源记成语

★ 桃花源记的成语

★ 出于桃花源记的成语

★ 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 桃花源记中的成语

★ 桃花源记6个成语有哪些

★ 法制在心中演讲稿

★ 安全责任存心中演讲稿

★ 带有化字的成语有哪些

★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陶渊明2023-03-19

桃花源记经典教案2023-05-26

桃花源记教案2023-05-31

桃花源记 教案2022-05-06

《桃花源记》 教案2022-11-05

桃花源记翻译2022-11-06

桃花源记语言特点2023-01-19

桃花源记作文2022-07-12

桃花源记读后感2022-08-26

桃花源记反思2023-03-06  第1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桃花源记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桃花源记的知识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m髫tiáo诣yì

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桃花源记读后感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可以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2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提起陶渊明,就会想起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它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这与他的经历和处境相关。

公元405年秋,他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这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桃花源记》写于晋、宋交替之际,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接,民不聊生。面对此情此景,陶渊明痛苦不堪,便虚构了一个渔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残酷剥削和贫困境遇的意愿。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恶和黑暗,又像一座灯塔,激励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全文语言简练生动,叙述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便勾画出一片奇景。至于桃源风貌的描绘,人物活动,对答的记叙,更是着墨不多含义丰富。故事情节是虚构的,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但文中的细节描绘是现实主义手法,不论是山外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还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给人亲切逼真之感,让读者相信这是人间乐土,而非神仙境界。结尾借助真实人物──南阳刘子骥的前往,更增添其真实感,使读者也为之神往。

《桃花源记》先写渔人无意中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文章首先交代了时间、人物,从捕鱼活动中自然地把人物引进桃花林,桃花林奇异的景色又引起渔人的探求,从而把人物引入桃花源。桃花林景色的描写宛如仙境,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气氛,作了铺垫,暗中点明了桃花源的由来,同时也交代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自然条件。第二层写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文章先是从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的田野,优美的池塘,纵横的道路,邻近的村落,茂密的桑竹;然后写人们的生活情景:往来交游、耕种劳作、衣服穿戴和生活乐趣。淡淡的几笔勾画出一幅恬静快乐的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第三层写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往。从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谈往来中,表现了桃源民风的古朴淳厚,桃源人的知礼好客;说明了桃源人的来历及其与世隔绝的原因。他们的先世是为“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的,这里既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汉、魏、晋三朝的更替,所引起的只是叹惋而已。从而表现了对暴政战乱的厌弃憎恶和对君权王朝的大胆否定。最后一层写渔人离开桃源及桃源再次与世隔绝的过程。这一层描写进一步加强了世外桃源神秘气氛的渲染。末尾一段文字与开头寻得桃源的描写是相互照应的。开始是“忘路之远近”,结尾是“不复得路”。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不得而知。不仅读者不知,就连发现它的渔人也无从知道。文章气氛的渲染更突出了桃花源虚幻的乌托邦色彩,也流露出作者苦闷迷惘的心情。

第3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桃花源记》,在一部浪漫传奇里,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几乎寄托了中国人所有的梦想,无都市之喧嚣,无尘世之烦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桃花源记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的知识一词多义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

具:通“俱”,完全、详尽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舍弃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

9.四个“然”

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3)出自本文的词语:(今义)

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桃花源记读后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但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快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快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可以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但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第4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桃花源记》是新奇而有趣的,是虚无而可信的,是品质高雅而又通俗易懂的,既有理想色彩,又有唯美内涵。

一、情节处理奇而有趣

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奇”的特点。例如“景”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悬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根据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仍,“烽火连三月”;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喜气洋洋和欢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度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的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而奇特的境地。

二、材料选择神而可信

《桃花源记》写于东晋,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接,民不聊生。作者虚构了一个渔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残酷剥削和贫困境遇的意愿。这样的理想国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固然仅是一个乌托邦,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恶和黑暗,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又像一座灯塔,激励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艺术创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辉照彻中古时代,并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序展开记叙,从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开头结尾略写,因为这些只作为引起和余韵,中间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闻是主体,就写得很详尽,有渔人眼中的桃花源的风貌,他与桃花源中人的对话,桃花源中人对他们款待,他们的来历、生活场景、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写,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详略得宜。

《桃花源记》总的构思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表现在故事是虚构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产物,人间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细节描绘又是现实主义的,不论是山外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还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现实生活中都不难找到,这就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相信这是人间乐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宁愿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特别是借助于当时的真实人物──南阳刘子骥的归往,更增添其真实感,使读者也为之神往。归根结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现实的沃土之中的。但渔人重寻又迷了路,“后遂无问津者”,又带有神秘色彩。亦实亦虚,似真似幻,神而可信。

三、表达构思雅而不俗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篇纵览或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不胜收。《桃花源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

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画美景。若是一对浪漫的情侣漫步其中,将是何等的惬意?再看文中的另一幅画面,我们不妨把它看成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桃花源景色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的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第5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衔接手段 英汉对比 英译 《桃花源记》

一、语篇与衔接

对于衔接的系统化研究始于韩立德、哈桑的作品《英语的衔接》。他们给衔接定义如下:衔接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说明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所以本质上是一种语义的关联关系。那么这种关联可以是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乃至整个语篇层面。根据Halliday & Hasan(1976)的观点,英文的衔接手段分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等五大类。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而汉语自古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意指汉语不注重形式的整合,而侧重语义的连接。在汉英的实际转换中,由于两种语言差异,为了确保忠实、切合的译文,衔接方式却必须做出调整。

下面结合《桃花源记》林语堂英译本来分析汉译英转换过程中,衔接方式的转变。

二、汉译英中衔接方式对比

1.标点符号衔接与词汇手段衔接。

例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此句,句内皆是逗号隔开,而表达的是两层意思。可见,逗号在中文里是一种衔接方式。除此之外,中文符号如破折号、冒号都常常用来表示句意之间的衔接。

而相应的英译:During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Chin, 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译文进行断句处理,并且通过词汇one day 来连接句子。在英语中,标点并不能连接句子,这里采用词汇手段来连接也是一种常见的转换方式。常见的连接词汇比如表示时间顺序的first, second, then, finally. 此外英语中常见的多词同义现象,便是词汇衔接的体现。

2.语序衔接与连词衔接。

例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原文表示渔人来到桃花源后先后看到的一系列景象,句子之间并没有表示时间的副词,但是读者根据句子语序,却可以准确理解这一时间关系。倘若在这里把中文句子语序更换一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那么描述的对象在时间上便有了变化。因此,语序在这里表示时间衔接。除此之外,汉语的语序还可以表示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可以看出,汉语的逻辑关系通过语序隐藏在句子内部。

译文(前半句):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 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

在英文里 原文的语序在英文里却可以更换,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因为英文运用了表示时间关系的连词“after”。连词是英文里重要的衔接手段,除了表示时间关系的before, then ;表示因果关系的 because,as a result, 转折关系的 but,however ;递进关系的 besides 等等。显然,英文中逻辑关系通过连词显性表达

3.重复衔接与代词衔接。

例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在汉语里,重复更多的是一种衔接的手段。而这种衔接方式到了英语中,却转换成了替代。比如此句译文:He went to the magistrate’s office and told the magistrate about it. The latter sent someone to go with him and find the place.

汉语里重复的“太守”二字,在英文里用“the latter”来替代。再者前文里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其中译文中的 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其中which来连接这两个短句。引导词诸如 which,that,who在英文里用来整合句子,使得句意连贯统一。不难发现英文里出现代词的场合要比汉语多得多。代词诸如 he, she ,it, they 等等。在英文里当然也有重复。但多是用来表示强调或者避免含混。因此英文里大量使用同义词、近义词、代词来避免含混。

4.英汉语言其他衔接方式。

汉语里表示衔接的手段有:标点符号、语序、重复。其中,语序可以表达多层逻辑关系。除了上文提到的方式之外,汉语里也有通过词汇手段来衔接语义。比如桃花源记里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现代汉语里的刚,才,于是等等。而英语表示衔接的方式相比之下就更加丰富。除了上述翻译对比时所提到的词汇手段、连词、代词等。还有介词、分词。

例4: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译文:He saw a spring which came from a cave in the hill, having noticed that there seemed to be a weak light in the cave…这里的分词结构 having noticed 表示在其后绑船动作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

三、结语

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英汉语言中。但具体的衔接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异。汉语的衔接方式较为简单,外在表现形式为语序、标点,重复等方式,多数情况下依照语义的方式来衔接;而英语衔接手段丰富多样,具有显性可循特点,如使用连词、介词、分词、代词等手段。本文通过桃花源记和林语堂英译本分析英汉衔接方式的异同,借鉴韩立德和哈桑对衔接的分类,本文对英汉衔接方式的差异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望能有效帮助英汉学习者掌握差异,更好地完成英汉语言间的转换。

第6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文/金罂粟

四季霞光女士的美片,是伴随着杨志广先生的大作《走近桃花源》耀眼而来的,说是耀眼,是因为这片拍的太艺术、太深意、太震撼;说是耀眼,是因为杨先生诗写的大美妙、大隽秀、大清涟。

桃花的美,美在“夹岸桃花蘸水开”;桃花的韵,韵在“桃红复含宿夜雨”;桃花的意,意在“桃花细逐杨花落”;桃花的真,真在“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的情,情在“人面桃花相映红”。于是,随着这片,这诗,也让我走进了这梦幻般的、这说不尽道不完的桃花源。

也许记忆中最深的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那种离开了尘世的喧嚣、那种舍弃了名利的潇洒,那种男耕女织的安逸,说不清曾引起了多少痴人名士、善男信女、达官贵人们的美好向往和争相追逐的品质目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景者,美不胜收,人者,和谐安详。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出自《陶渊明集》,这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并无二异,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但对这种世外仙界的描写,其实并不是陶翁的实意。他所提供的理想模式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为现代人,少有不如意或愤世嫉俗便有“寻源”的想法固然不足为取,但但凡业有所成或功成名就,便肆意挥霍人生或生命,因而失去奋斗的方向,甚以喝“鲜奶”为荣,实是令人叹惋和鄙弃。

相比之下,风流才子唐寅的《桃花庵歌》却轻松了许多,记背于此,共赏以乐: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如果说,《桃花源记》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痴醉的仙界大画,那孔尚任的《桃花扇》向人们展示的却是一幕历史现实的人性悲欢。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故事写明末归德书生侯方域南京应江南乡试,落第不归,寓居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复社,后经画家杨龙友的介绍,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萌发爱情,订婚之日,方域题诗扇以赠香君,作为信物。后阉党文人阮大铖出重金置办妆套以收侯,香君义形于色,拒馈赠,招来阮忌恨陷害。崇祯在北京自缢后,奸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后马、阮等人逼迫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方域当年所赠诗扇;好友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

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钺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即作者自己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理有据。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值得说明的是,尽管孔尚任对人物的褒贬还是使用传统的道德术语,如“孝子忠臣”之类,但其褒贬标准却扩大了“忠”的内涵,由以朝廷、皇帝为本变为以国家为根本。孔尚任最后离开了征实的原则,虚构了《入道》一出,让张瑶星道土喝斥了在国破家亡之后重聚的男女主人公:“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清根,割它不断么!”侯方域和李香君听了“冷汗淋漓,如梦忽醒”,双双入道。这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所发表的关于君、臣与天下万民之关系的意见,角度虽然不同,而精神是一致的。因此,《桃花扇》的艺术世界所展示出的国家与君、臣、民的关系,由张瑶星说出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其意义也就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了。正是:

秦淮无语话斜阳, 家家临水应红妆。

春风不知玉颜改, 依旧欢歌绕画舫。

谁来叹兴亡!

青楼名花恨偏长, 感时忧国欲断肠。

点点碧血洒白扇, 芳心一片徒悲壮。

空留桃花香。

我想暂且抛开“桃花”不说,再赘述一个“扇子”,这是在电视上刚刚看到的一个情节:炎热的夏季,像着火一般炙烤着来去匆匆的人们,就在济南122公交车上,一位老大娘,坐在司机旁边,手里拿的不是桃花扇,而是有点破旧的芭蕉扇,她不停的扇着,这扇子的风不是扇向自己,而是扇给了那位公交司机。这,不就是我门身边的桃花源,桃花扇?……

2013年8月19日初稿于济南

———————————————————————————————————————————

附:杨志广先生诗

《走进桃花源》

陶公,请让我携一缕

东晋的熏风

顺着你蜿蜒的诗韵

跟随那位提篮的村姑

步入你诗意的桃花源

不理山的青黛

不睬水的澄澈

只让这醉人的粉红

熏染我昨夜的梦寐

花香弥散,万千桃林袅娜

小屋的窗棂下

桃花仙子翘起兰花指

我笨拙的笔下已美诗千行

平仄无数

这个炎热的夏日

第7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自古桃花就是歌颂美人佳偶的托情之物,“桃腮”、“桃唇”、“桃花运”、“桃梦”、“桃情”之类,可谓不绝于耳。但“桃花水”、“桃花汛”就是另一番含义了。据《宋史・河渠志》记载:“二月三月,桃花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花水。”古时候,黄河随时涨落,春暖积雪融化,河流水位上涨,正值桃花盛开时节,因此把黄河的春汛亦称“桃花汛”或“桃花水”。《汉书・沟洫志》谓其:“来春桃花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而陶潜的《桃花源记》,则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受祸乱的地方。说是有一个靠打鱼为生的渔翁,偶然从桃花源进入一个山洞,只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聚居其间,生活安适。他出来以后,想再回去看看,却再也没有找到这个山洞。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比喻理想中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的幻想境界。

《神农本草经》记载:桃花能“令人好颜色”。在清明节前后,桃花还是花苞时,采桃花200克,白芷3克,用白酒1000毫升密封浸泡30天,每日早晚各饮20毫升,同时将酒倒在手掌中少许,两掌搓至手心发热后,再来回揉擦面部,对黄褐斑、黑斑、面色晦黯等面部色素性疾病有较好效果。也可将阴干的桃花粉末,用蜂蜜调匀涂敷脸部,半小时后洗净。桃花中的山萘酚、香豆精、三叶豆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滋润皮肤,改变面部细胞的活力,从而达到面色红润、皮肤光洁和富有弹性的美容效果。“人面桃花相映红”,正是古人赞美少女姿容娇艳如桃花的传世佳句。

桃花来源于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桃树。其果实近球形,表面有毛茸,熟果带粉红色,肉厚,,气香,味甜或微甜酸。我国为桃的原产地,以华北、华东、西北栽培最多。“上海水蜜桃”、“玉露水蜜桃”、“肥城佛桃”、“深州蜜桃”、“天津水蜜桃”等均为著名品种,是夏秋季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

桃树树干切伤或致病后分泌出来的透明物质叫“桃胶”,淡黄至棕色,为多种糖和糖尾酸的复杂缩聚物,通常含有钙、镁、钾等金属离子。桃胶不溶于水,经浸泡、水解后得到质地均匀、黏度较大的一种物质,可代替阿拉伯胶,用于印刷、纺织、胶黏剂、水彩原料、电器等产品的制作中。桃木质细而坚韧,是制造家具和小木器的上好材料。用桃木制作的桃木梳,享有盛名。

桃树虽不高大,却不乏赞美之词,常和同为蔷薇科的李树共被人称颂。如:把所栽培的后辈优秀人才或所教的学生视为门墙桃李,用“桃李满天下”比喻一位教师的学生如此众多,到处都有。据《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记载:狄仁杰所荐的姚崇等数十人,后来多成为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韩诗外传》则对桃李给出了更深的含义:“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说明所荐之士是“桃李”,还是“蒺藜”,收获截然不同。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桃树、李树不向人们打招呼,树下却自然走成一条道。古人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美那些为人真诚和忠实的人。《汉书・李广传赞》记载:“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颜师古注:“蹊,谓径道也,言桃李以其华(花)实之故,非有所召呼,而人争归趣(趋),来往不绝,其下自然成径,以喻人怀诚信之心,故能潜有所感也。”

桃符,是古时对春联的称呼。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桃树其花、果、木各有所用。然而在中医眼中,重用的是桃核仁,即桃或山桃的成熟种子,又称“桃仁”,是一味比较常用的中药。桃仁性平,味苦、甘,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用药心法》载:“桃仁,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又去血中之热。”李时珍对其用法给予明示:“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本方。”

桃仁,含苦杏仁苷、苦杏仁酶、尿囊素酶、乳糖酶、维生素B1和挥发油等成分,可促进初产妇子宫收缩;对血流阻滞、血行障碍有改善作用;对炎症初期有较强的抗渗出作用;增加脑血流量,扩张兔耳血管;对呼吸中枢呈镇静作用;脂肪油有润肠缓下作用。

医圣张仲景对桃仁可谓用尽之极。①配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治少腹胀急、谵语如狂的蓄血症,取名“桃仁承气汤”;②配大黄、芒硝、牡丹皮、冬瓜子治疗肠痈初起,取名“大黄牡丹汤”;③配桂枝、茯苓、丹皮、芍药,组成“桂枝茯苓丸”,治疗妇人小腹有癜块和血瘀经闭;④配大黄、度虫治疗产妇腹痛及有瘀血在脐下,取名“下瘀血汤”;⑤配水蛭、盛虫、大黄、蛴螬、干地黄、黄芩等治疗五劳虚极赢瘦,干血内结,肌肤甲错,取名“大黄盛虫丸”。后人虽有加减,但万变未离其宗。

第8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描写桃花的成语精选

世外桃源、

桃之夭夭、

逃之夭夭、

李代桃僵、

人面桃花、

二桃杀三士、

投桃报李、

桃李满天下、

桃花流水、

桃蹊柳曲、

桃红柳绿、

桃李争妍、

夭桃秾李、

门墙桃李、

桃花潭水、

桃李成蹊、

艳如桃李、

桃李春风、

李白桃红、

桃夭柳媚、

杏脸桃腮、

方桃譬李、

桃李之教、

桃李遍天下、

桃蹊柳陌、

断袖余桃、

凡桃俗李、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浓桃艳李

描写桃花的好词

段落;翩翩飞舞的桃花,灿烂着,妖娆着,多情着,宣示春天的妩媚。雨也加入证明的行列,一改冬日的冷冽与喧嚣,润润的柔柔的细细的,如烟如雾如轻歌曼舞的仙女,浅笑倾城的编织春天的美妙。

从来没有 真真切切的看过桃花,只知道桃花是妖娆的,艳丽的,芬芳的。是你摘一捧桃花给我,说我面若桃花,就认认真真的,仔仔细细的,看了桃花,闻了桃花,吻了桃花,就在那一刹那喜欢了桃花,醉在了桃花里,醉在了你怀里。

。同属木本蔷薇科的桃花盛开在农历三月,一般又称为桃月。桃花姿态优美,花朵丰腴,色彩艳丽,长被誉为美人,盛开时明媚如画,犹如仙境,乃有所谓的“世外桃源”。桃花的花神最早相传是春秋时代楚国息侯的夫人,息侯在一场政变中,被楚文王所灭。楚文王贪图息夫人的美色,强娶息夫人,生有两子,息夫人在楚国三年而不语。秋天乘机偷偷出宫去找息侯,二人殉情于桃花山。世人感念息夫人的坚贞,称她为桃花神。

三月,春风骀荡,绿色茸茸的大地上桃花芬芳,烂漫妖冶。醉人的馨香,惹眼的绯红,延绵其外的绰影浮光。

看到,闻到,想到。无需排斥,单就桃花的娇美丰润,姿态婀娜,芳香可人,就由不得你矜持,已经让你痴迷若狂了。姿态万千,芳香和美艳无处不在,沿着阳光和空气从你的眼睛和呼吸洒满你内心的每一个角落,一股若隐若现莫名的隐秘被激活,油然而生迷幻的诱惑中,耳渲目染中的“桃花人面”在枝头向你招手……自己不禁微微一笑,眼前依然是桃面含笑,春波流转。

春天的想象如嫩柳一般柔软,桃花一般鲜艳。枝繁翠绿茂盛的桃树,长满了想象中芸芸众生的期待:爱情生活和顺美满,家庭人丁兴旺,永远的世代昌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在桃花盛开的春天,我们的祖先就一直这样歌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尘中一路高歌的桃花美人,还有倾慕桃花美人的男人们,在羡慕桃花夫人妍如桃花的美貌时,切莫忘记了心底深处的最初希望,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花美人,红尘幻影化作两心相印的硕果,才不辜负桃花颜色,方能永远延续桃花仙子的美丽传说

桃红柳绿、杏粉桃红、桃李芳菲、婀娜多姿、含苞欲放

奇香四溢、随风摇曳、花团锦簇、争芳斗艳、鲜花怒放

山花烂漫、腮若粉桃、芬芳、怒放、含苞、吐蕊、盛开

绽开、开放、凋谢、粉红、嫩红、鲜红、鲜艳、艳丽

娇艳、娇嫩、素雅、芳香、清香、摇曳、摇摆、一朵朵

一簇簇、一团团、漫山遍野、满山遍野、笑若桃花、

桃花朵朵、艳若桃花、灿若桃花、人面桃花、桃红柳绿

桃之夭夭、世外桃源、人面桃花、投桃报李、桃红柳绿

第9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汉唐诗词 植物意象 桃花 莲花 茱萸

古往今来的诗词中,人们总是对植物的意象分外执着。所谓意象,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具体形象,因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和文学意味。四季轮回,百花更迭,不同的时节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各自在诗歌里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树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桃花也就成了汉唐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意象。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里收录了一首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桃花在这首词中有着两种意象:

(一) 春天的意象

《礼记・月令》写到:“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农历的二三月,既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又恰逢连雨纷纷,江河水暴涨,因而春汛又被人们称为桃花汛,桃花也就成了春的代名词。“桃花流水”一词,直截了当地点明所写的季节是春天。每当人们读到这里,总能联想起河岸边那一树一树的红,随着江河的流水,片片飘落,成为了独特的春日景象。

(二) 桃源的意象

桃源意象最初出现在《桃花源记》里,文中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劳动,生活富裕、和乐而安宁的理想社会,寄予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词人张志和,其本身就是一位山水画家,于山水桃花之间,描绘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老渔夫头戴着箬笠、身披着蓑衣,在细雨中悠然地垂钓,不急不缓,闲然自适。桃花与流水相伴,叮叮咚咚,既像是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美丽又隐逸的桃源,又像是w现了老渔夫生活的宁静悠闲,为全诗增添了几许隐逸之意,反映作者对自由恬淡生活的向往及其高远脱俗的意趣。

二、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夏日水边,我们总会与仙子般的莲花相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一曲汉乐府民歌《江南》,把我们带到了夏日江南的荷塘里。莲花在《江南》里,也有着两种意象:

(一) 劳作的意象

汉乐府所收集的民歌,大多来自于民间,字里行间总是少不了对民间劳作生活的赞美与歌颂,《江南》也不例外。江南地区自古水多,逢水处大多植有莲花,采莲也就成了南方地区古有的劳作活动。再加上《江南》继承了《诗经》展现一边劳作一边歌唱的情境的传统,莲花也就有了劳动的意象。诗词中以简单的言语,勾勒出一副美丽的采莲图。莲叶田田,鱼戏莲间,亦有采莲女子灵动于丛中,一词一句包含了对于劳动的赞美与享受。

(二) 爱情的意象

自古以来,诗词中的采莲之人多为女子。莲花又纯洁美好,宛若少女亭亭玉立,很容易让人联系到爱情,再加上“莲”与“怜”音同,莲花亦有怜爱之情。闻一多先生曾经将鱼喻男子、莲喻女子,鱼戏莲叶,正似男女之间的爱慕与追求。清风拂动,小舟轻摇,莲花深处,采莲姑娘的低声吟唱,不知又会拨动谁家少年郎的心弦。

三、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按照汉族的民间风俗,人们除了登高望远、畅饮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以辟邪秽。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想象了重阳节当日,远在故乡的兄弟都佩戴茱萸、登上山顶眺望远方,却发现唯独少了自己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不能与兄弟共度佳节的遗憾。王维借茱萸表达思念亲人却终不得见的孤独,也寄托了对故乡、亲人和兄弟的思念之情。茱萸虽小,却被赋予了浓浓的乡情与亲情,将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美很好地融入到诗词里。

四、结语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的意象也总是贯穿于文人的创作中,经久不衰。因而,汉唐诗词中关于植物的意象总是数不胜数,教材中收录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植物的意象也会在文学创作中被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注:本论文指导老师为钱晶]

参考文献:

[1]王昭元.文艺学概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95页。

[2]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第301页.


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相关内容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2154.html发布于: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