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2、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3、百合主播:骆宾王《易水送别》赏析定稿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伪临朝武氏者①,性非和顺,地实寒微②。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 衣入侍。洎乎晚节③,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 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④,陷吾 君于聚麀⑤。加以虺蜴为心⑥,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 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 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 霍子孟之 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⑦,识夏庭之 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⑧,公侯冢子⑨,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 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 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 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 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⑩,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 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 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11),或受顾命于宣室。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12),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 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 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注释】①伪:武则天以武代李,人们认为是非法政权,不为正统所承认。② 地:同“第”,门第,出身。③洎(jì):及,到。④翚(huī)翟:翚,羽毛绚丽的野鸡。 翟,长尾野鸡。唐代皇后服饰上饰有翚翟的图案,这里代指皇后之位。⑤聚麀 (yōu):指两头公鹿拥有同一头母鹿,这里是指武则天先是唐太宗妃妾,后又成为 唐高宗的皇后,乱了人伦。聚,共。麀,公鹿。⑥虺(huǐ):一种毒蛇。蜴:蜥蜴。 ⑦龙漦(chí)帝后:龙漦,即龙的涎沫。传说夏朝末期,朝廷上出现了两条龙,自称 是褒地的二君。夏帝把龙留下的涎沫藏起来。夏传给商,商传到周。周厉王的时 候,涎沫流了出来,变生黑鼋,宫中一未成年女子遇到,便怀孕,并生下一女孩,就 是后来的褒姒。幽王宠幸褒姒,遂遭灭国丧身之祸。这里是说武后当朝,于唐不 利。⑧敬业:即徐敬业,唐开国功臣徐世勣(赐姓李)的孙子,历任太仆少卿、眉州 刺史,后贬为柳州司马。公元684年起兵扬州声讨武则天,兵败而死。⑨冢子:嫡 长子。⑩班声:马鸣声。(11)膺(yīng):受。(12)一杯(póu):一捧。一杯之土,就是 一小堆土,即坟墓。   【鉴赏】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掉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 帝,自己临朝称制,为进一步自己登位称帝作准备。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 对武氏,骆宾王投在徐敬业幕下,任文艺令,撰写军中书檄,本文即作于此 时。本文亦称《讨武曌檄》,但武则天自名“曌”是在永昌元年(689)称帝 以后的事,可见此题目为后人所改。本文又称《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徐 敬业的祖父徐世勣因为辅佐唐太宗建立唐朝有功,被封为英国公,赐姓 李,以后子孙因袭英国公。   檄是古代用以声讨、征召或晓谕的文告,主要用于军事行动之际。刘 勰《文心雕龙》论析檄时说:“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声威。”形象地说明 檄文的特点在于先声夺人。而要先声夺人,檄文必须“事昭而理辨,气盛 而辞断”,要有理有据,而且理直气壮。《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先声夺人, 立论严正,理直气壮,充分地体现了刘勰所说檄文的特点,不愧为传诵千 古的佳作。   檄文一开始就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以“伪”字开头,以示武氏君临 朝政的非法,接着列数其罪。从私生活到政治面貌,对武氏进行了猛烈的 攻击。尤其抓住武后先后侍奉太宗父子,致使李唐皇氏背上乱伦之名,将 武后置于不仁不义的境地。并揭露武后在后宫中的种种恶行,将之比作 祸国的吕后和褒姒。在一番严厉的声讨后,作者接着描绘徐敬业一方师 出有名,大义凛然,赏功罚罪,充满着必胜的信心。“班声动而北风起,剑 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 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昭告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极具渲染力。 最后一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图争取更多的受恩于李唐王朝的权臣 支持,慷慨陈词,富有感召力。   此檄是千百年来檄文中的上乘之作。理直气壮,气势磅礴,手法上先 抑后扬,使武后的劣行与徐敬业的正义之举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声泪 俱下,具有极大的煽动力。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 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惊问是谁写的,继而感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   作者:张兰   知识来源: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92-194页.  大家好,我是“诗书优游”国学主题分享交流平台诗词频道的主播百合。   易水送别   骆宾王《易水送别》赏析   在上一期的分享中我结合山西的地形为大家介绍了太行山和“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中“赵”地的雁门关,并跟着“诗鬼”李贺的奇诡笔触领略了发生在雁门关的历史风云,本期分享我们一起越过太行山,把目光转移到 “燕”,现在的河北省,看看那里又有怎样的“慷慨悲歌之士”。   太行山以西是山西,但太行山以东的“山东”却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分成了现在行政区划的“河北”、“河南”和“山东”,其中河北就是就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中“燕”的主要地带。   河北省简称“冀”,横跨中国华北、东北两大地区,虽然是在全国存在感较低的省份,但说起它的著名景点,却绝对是大名鼎鼎:河北是长城途经距离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省份,境内长城遗存达2000多公里,金山岭、老龙头特别是山海关等长城精华均在河北境内。承德避暑山庄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其周围的外八庙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寺庙群。赵州桥被誉为“世界拱桥之祖”,是世界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就省内而言,河北省的地势西北险而东南平,其区划之内既有险峻的山川可供铺排兵力,亦有肥沃的平原可供农业发展;西接太行、东临渤海,是一块尽得不同地利之便的形胜之地。从全局来看,从河北省北部的燕山山脉向南出发,即是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物产丰富的华北平原;出山海关向东北,则是肥沃异常、连接中原与塞北的辽西走廊;经张家口而向西,则可以直入内蒙草原。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战略地位,也就注定了这里和山西一样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尚书·禹贡》中称河北为冀州,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河北简称“冀”。舜分置十二州,河北为幽州。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召公之子于燕国,封周公之子于邢国,从此河北成为燕、邢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中山国、赵国和魏国、西北部属代国。两汉三国时河北又分属幽州、冀州、并州,所以诗词中常用“幽燕”、“燕赵”代指这片土地。毛主席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开篇便是:“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明末志士陈子龙的《易水歌》中有:“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渡易水》中有“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后来到了五代后晋时期,其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能够当上皇帝联合契丹辽国,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他们。燕云十六州就包括今天的河北一带,专门割让了这一片地方也足矣说明他重要的战略地位。   河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扮演了很久的“边疆”的角色,直到了明清时期才渐渐变得重要起来。自从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河北就成为了拱卫京城的重要地区。明朝将河北地方称为北直隶,意为直接隶属中央管理,是保卫王朝中枢的最关键一道防线,也是保证中央政府用度开支的经济自留地。如果把河北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单位看待,则其历史始于清代。清朝初年,原来的北直隶地方开始不归中央直属,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地方省份,但仍然保留了“直隶”的名称,巡抚驻现属邯郸的大名府,因此大名是河北历史上的第一个省会。不过因为涉及京畿重地,这里的行政划分一直都不太明确,最多的时候有四名巡抚同时出现,治所相当混乱。河北省也开始漫长的“省会变迁史”,而这一变迁史也就是一部河北近代史。   在历史上,扮演过省会角色的河北城市众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四个,分别是保定市、天津市、北京市和今天的省会石家庄市。每一次搬迁的背后都有着深远的经济政治思考。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紧邻北京。为增强京师防御,明朝在北面修建了内外两道长城,居庸、紫荆、倒马三关是内长城的要点。无论敌军进攻哪一关卡,保定都可以及时增援,因而成为京师要地。天下一统后,南方威胁解除,邯郸也就是大名府的作用降低,偏南的位置也不利于驾驭全省,于是1729年,直隶总督移驻保定。此后因为国共斗争、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多方面的原因此,河北省的省会来回变换,保定又先后四次充当了河北省省会的角色,位于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的直隶总督署至今仍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   天津市是现在中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西北部紧邻首都北京,东南临渤海,天津港是海外贸易重要的港口城市。清朝末期,随着外国势力从沿海逐渐登陆以及中国政府对海洋权益的逐渐重视,天津的重要性很快就超过了保定。八国联军首先在天津设立了“都统衙门”,作为殖民统治直隶的核心。这个机构后来被袁世凯继承,直到民国早年天津在事实上都成为了唯一的河北省会。后来因天津地区各国列强都有租界,省政府很难生存,所以就迁走了,在种种斗争中天津以后也又三次成为河北的省会。   我们现在的首都北京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曾经做过河北的省会。这是因为在蒋介石和阎锡山争夺天津的控制权,河北省政府在天津无法办事,于是听取了中间人白崇禧的建议把省会迁到了北平。但时间很短,且仅此一次。   那为什么河北省今天的省会是石家庄市呢?在很多老河北眼中这座省会城市并不特别让人满意。从位置上说石家庄偏西南,对唐山、秦皇岛等地影响力有限;从名声上说石家庄又远不如保定一般煊赫;如果拼底蕴,邯郸则远胜石家庄。那究竟是什么让石家庄笑到了最后呢?在新中国初期强调工业发展的背景下,石家庄是华北铁路中心枢纽,不仅交通运输业发达,也因为廉价的矿产资源而有了不错的工业基础。石家庄的铁路公路还能通往太行山,便于疏散和隐蔽,在那个备战备荒的特殊年代有特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1968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刚刚迁回保定的省委省政府遇到了造反派的挑战,已经彻底丧失了办公能力。石家庄人口较少,且大多是工人,能配合搬迁工作,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于是当年年初,经中央批准的河北省革委会在石家庄成立,石家庄正式成为河北省新省会。后来经周恩来总理确定,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细细数来,河北省会从晚清之后搬迁了将近20次,可以说是全中国最会折腾的省会了。这当中有地缘原因,有军事原因,有个人原因,也有特殊的政策原因。但有一点我们能从中看出来的,就是这里是多方势力争夺的核心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争夺中,这片土地上以荆轲为最鲜明形象代言人的“慷慨悲歌”之气在一代一代的诗人笔下被无数次演绎,至今仍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骆宾王的《易水送别》。   “易水”也称易河,是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内流入南拒马河的一条河,是大清河上游的支流,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是战国时燕国的南部边界。这条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的河流因为两千多年前的那次著名的送别而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荆轲的代称,成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凉气氛的代称,所以这个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一定跟“荆轲刺秦”有关。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作者骆宾王。骆宾王字观光,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他是婺州义乌人,大概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做过县令,但死得很早,所以他从小家境贫寒。但他读书很有天赋,号称神童。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才华横溢、命运多舛、一生郁郁不得志……骆宾王也是如此。   骆宾王是年少成名的天才,他七岁写的小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据说力压李白的《静夜思》成为最受小朋友欢迎的古诗,这当然是因为它非常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但小诗敏锐地抓住了鹅身上所有最典型的特征,色彩鲜明、音节和谐,同时充满了儿童看到池塘里的鹅时会有的童真和惊喜,出自一个七岁孩子的手,它的作者确实当得起“神童”之誉。   成年后的骆宾王更是在文坛上大放异彩。无论是绝句、律诗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七言歌行更是擅长。七言歌行这种诗体我之前曾经为大家分享过几首,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从军行》和《雁门太守行》。这种诗体是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指的就是初唐四杰的七言歌行作品。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比较擅长七言歌行诗。骆宾王的七言歌行长篇《帝京篇》明朝的胡震亨《唐音癸签》评价“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一经问世就以辞采华瞻、格律谨严,讽时与自伤兼有的磅礴力量叫响诗坛,成为口口相传的绝唱。闻一多先生曾高度评价《帝京篇》是“洋洋洒洒的宏篇巨作,为宫体诗的一个巨变。仅仅篇幅大没有什么,要紧的是背面有厚积的力量撑持着。这力量是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所以卢(照邻)、骆(宾王)的来到,能使人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有感情,所以卢、骆的作品,正如杜甫所预言的,‘不废江河万古流’。”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盛唐的李颀、王维、岑参、高适,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谷、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可以说无不是沿着骆宾王、卢照邻开创的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才华横溢的人往往不得志,这在骆宾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和很多天才一样,骆宾王天生性格就比较孤傲,所以做事和常人也不太一样,年轻时不肯毛遂自荐巴结权贵,甚至在文中对给与自己职位的道王李元庆讽刺挖苦。三十岁后放下架子“伏乞恩波”,在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时受推举为齐州各界写了一篇《请陪封禅表》因而被封为奉礼郎,后来又被提升为侍御史,但很快就因为耿直上书讽刺武则天当政被诬蔑下狱。虽然一年后遇赦放出,但出狱后的骆宾王心灰意冷,勉强到浙江省临海县任所上了几天班便弃官而去。   684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九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加入了徐敬业的叛军,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并为徐敬业起草了著名的千古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檄文写得慷慨激昂,气吞山河,“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把武则天骂了个狗血喷头,然而据《新唐书》记载:“后读,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也就是说武则天读这篇檄文时一直在笑,但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问是谁做的,知道是骆宾王写的后,武则天责怪宰相怎么竟然失去了这么一个难得的人才。可见骆宾王之才华盖世。   不过虽然骆宾王文中为徐敬业吹嘘“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yīn wū]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但实际上徐敬业的军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被武则天收拾了。徐敬业兵败被杀,“宾王亡命,不知所之。”骆宾王在叛乱过后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徐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他投江而死,《唐才子传》则记载了他隐姓埋名出家为僧并帮宋之问做诗的传闻。   《易水送别》这首诗一般认为作于骆宾王被诬下狱遇赦出狱后。当时的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于是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寻找时机。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易水送别》这首充塞着慷慨悲凉之气的五绝就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此地别燕丹”。“此地”当然指的就是指易水岸边。“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战国后期,经过长期的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秦国。自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秦国日益强大,直到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准备统一六国。秦国在灭了韩国和赵国之后兵临易水威胁燕国。当时的燕国是太子丹执政。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秦王待太子丹不友善,后太子丹逃归燕国。大臣们劝他跟齐、楚、魏再次合纵抗秦,太子丹认为那已不切实际,缓不济急,决心采取左道旁门的手段派遣刺客去胁迫嬴政,命他承诺退还侵略的土地,并保证不再继续侵略。如果嬴政拒绝,就把他刺死,以此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燕太子丹首先找到田光,经过田光先生的引见而结识了著名的侠士荆轲。秦王政二十年,太子丹派荆轲作为使者,携带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地图连同秦国逃亡到燕国的败将樊於期wū jī的首级,以请求「举国为内臣」的名义去朝见秦王嬴政。临行前,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为荆轲送行。就是在那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之,唱出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的慷慨悲歌。那其中的悲壮、苍凉和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穿透千古、充塞天地、久久回荡……大家听了都非常伤感,皆垂泪涕泣。这就是著名的“易水送别”。骆宾王来到易水边送别自己的朋友,自然会想到这经典的一幕。   接下来 “壮士发冲冠”。“壮士”自然是荆轲。“发冲冠”是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我们可以想象,荆轲在秦王宫里也会是类似的情形。司马迁《史记》记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荆轲。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直到图穷匕现,荆轲右手拿起匕首,左手抓住嬴政的袖子要说话。秦王此时大惊,出于本能反应,起身挣脱开了荆轲,荆轲抓着的袖子被扯断。秦王想将佩剑拔出,但剑太长,心里又着急,没有拔出来。荆轲向秦王扑来,秦王环柱逃避,荆轲紧追秦王。旁边虽有许多人,但是都手无寸铁;而殿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定没有秦王召令是不准上殿的。这时候官员中有个侍奉的医官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囊对准荆轲扔了过去。因为荆轲扬要起手来挡避这个药囊而分了神。这时,一边的大臣对着秦王喊道“大王背负着剑鞘,背负着就能拔出来了”。秦王抓住刚才夏无且制造的机会,将剑负于背拔出,刹那间斩断了荆轲左股,荆轲因伤栽倒到地上,勉强坐起,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掷去,击中桐柱,擦出火花。嬴政再用剑砍他,荆轲身上受了八处伤。荆轲自知大事未成,倚柱而笑,对秦王说:“事情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来回报太子啊。”此时,侍从的武士已受秦王命令,赶上殿来杀死了荆轲的性命。   荆轲最终死在了秦始皇的刀下,因此骆宾王接下来感叹“昔时人已没”。不过荆轲人虽然去了,但从最早的《战国策·燕策三》以及《史记·刺客列传》对这件事绘声绘色的描写,再到后来诗人的反复咏叹,荆轲刺秦的慷慨豪情和易水送别的悲凉却代代相传,从来没有被忘却。不仅富有侠客豪情的诗仙李白在很多首诗里咏叹“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辛弃疾报国无门时慨叹“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明末志士陈子龙和夏完淳也都不约而同地作过《易水歌》,陈子龙诗中咏到“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夏完淳则写到 “白日苍茫落易水,悲风动地萧条起。荆卿入秦功不成,遗恨骊山暮烟紫”,遗憾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不但这几位自身也有着荆轲那种豪侠之气的诗人在诗中赞叹荆轲,连古今第一隐逸诗人陶渊明和每日以苦吟诗为务的贾岛也都写有咏叹荆轲的诗作。陶渊明的《咏荆轲》展示了其“金刚怒目之一面”:“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贾岛的《易水怀古》也为荆轲怅叹不已:“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这些诗虽风格不一,但都在诉说着骆宾王这首诗第三句的意思“昔时人已没”, 这也就顺畅地引出了这首诗的第四句“今日水犹寒”。“犹”就是“还”,易水直到今日还是如当年燕太子丹送别荆轲时那样凄寒。这首诗的中心也就在这一结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不仅渲染了那种慷慨悲凉的气氛,又同时暗示了荆轲刺秦失败的结局。历史上有多少如荆轲般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豪侠志士,就有多少壮志难酬的悲壮苍凉,因而这种寒气一直久久回荡在易水之上,如今也充溢在壮志难酬的骆宾王的心中。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咏史诗,从诗题上看却是一首送别诗,但虽然诗题为“送人”,却一点也没有叙述朋友别离的情景,只是在用“此地别燕丹”道出送别友人的地点,用“壮士发冲冠”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诗人也没有告诉读者所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骆宾王既然用荆轲和燕丹来作比,那所送之人定是他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也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如此则虽不言眼前的送别情景,而“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也如在眼前。诗的这种写法舍弃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内容,芟夷枝蔓,直入史事,给人一种突兀之感,但也正是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积累了情绪、酝酿了气氛。于是接下来的“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以怀古伤今之辞抒发诗人心中的感慨,“水犹寒”三字画龙点睛、寓意丰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感受。尤其是“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因而用此以“寒”字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而且这两句诗用对句的形式将两条线索同时交待,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使得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既是咏史又是抒怀,二者融为一体,既充分肯定了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构思是极为巧妙。   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chà chì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失志,身受迫害,满腹才华和满怀壮志无从施展,因此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荆轲命运的慨叹,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是初唐诗坛五绝的精品,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骆宾王《易水送别》参考反馈题目   1. 你对河北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介绍几个河北的著名景点么?   2. 你知道河北有哪些名将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么?   3. 河北有那些历史名城?你能给大家讲一讲河北省会变迁的具体过程么?   4. 你能给大家分享一下荆轲刺秦的故事么?   5. 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和荆轲或易水有关的诗么?   6. 你对骆宾王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分享一个骆宾王的故事吗?   7. 你能给大家分享一下骆宾王的《帝京篇》或者《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么?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2017.html发布于:202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