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层火灾逃生“三不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层火灾逃生“三不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高层火灾逃生“三不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层火灾逃生“三不要”、高层火灾逃生“三不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高层建筑灭火主要还是靠自救能力,逃生最安全的做法还是走消防楼梯。”消防专家表示,高层发生火灾时,不要被动依赖外来救援,应想办法自救;另外,消防电梯也不能做逃生用,因为消防梯往往是消防救援人员用来搬运伤员或灭火器材如水带、切割机、灭火器等,市民不能占用。 高层逃生三不要 1、切勿进入电梯 火场逃生千万不要乘坐电梯,因为发生火灾后会断电,逃生者会被困在电梯中;另外,电梯口直通大楼各层,烟气涌入电梯井极易将人熏呛而窒息。 2、莫钻床底衣橱 高层建筑火灾中千万不可钻到床底下、衣橱内、阁楼上躲避火焰或烟雾,因为这些都是火灾现场中最危险的地方,而且又不易被消防人员发觉。 3、不可盲目跳楼 若身居楼层较高,切不可盲目跳楼,可用房间内的床单、被里、窗帘等织物撕成能负重的布条连成绳索,系在窗户或阳台的构件上向楼下滑去。 近日,苏州市消防支队调集多个中队高层建筑主战消防车到园区现代传媒广场开展超高层建筑实战化训练。 2016年5月3日下午3时19分,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洪武路23号隆盛大厦着火,起火点位于6楼平台的空调组机,由于当天风大,火势蹿得非常快,从6楼烧到26楼只用了3分钟左右。灭火救援行动中,消防官兵针对高层建筑存在消防水枪喷射高度极限问题,在第一时间果断启用大楼室内消防设施,靠楼内供水扑灭火灾,由于处置得当,3时54分,现场明火即被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近年来,高层建筑火灾频发,虽然消防部门经常针对高层建筑火灾进行实战演练,但真正发生火灾时,消防救援人员赶到火灾现场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大家都应掌握高层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的应急逃生知识,做到有备无患。 火灾主因:用火用电用气不慎 (1)高层住宅楼以家庭为单元,住户集中,每个家庭的用火用电用气也相对集中,容易形成火灾隐患。电器老化或损坏、厨房用火用电用气不慎及吸烟引燃沙发、被褥、窗帘等家庭火灾是引发高层住宅火灾的主要原因。而高层住宅一旦发生火灾,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都非常困难。 (2)高层住宅大量使用易燃可燃保温材料作外墙保温处理,增加了火灾荷载。当它遇到火源时极易引发火灾,并会迅速形成立体燃烧,扑救难度极大。 (3)在节假日或大型社团活动仪式等活动中燃放烟花爆竹,也常引发高层住宅外墙大面积起火。 (4)高层住宅住户对自己房子的装修以及整个高层住宅的外装修没有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因此在装修施工过程中易引发火灾。 冷静判断:正确选择逃生方式 火灾发生后,首先要冷静地观察火情和环境,迅速分析判断火势趋向和灾情发展的可能,理智地作出果断决策。万万不可留恋火场中的财物而长时间逗留,应抓住有利时机,选择合理的逃生路线和方法,争分夺秒地逃离十分危险的火灾现场。 如果住户不能用自己的力量扑灭初起火灾时,在报警的同时应当迅速离开房间,把家门关上;如果高层住宅里安有自动报警系统则应立即按下火灾报警按钮,没有自动报警系统的则想办法通知楼上楼下的邻居,不要只顾自己逃跑。 开门前应先用手触摸门锁,如果门锁温度很高,或有烟雾从门缝中往里钻,则说明大火或浓烟已封锁房门出口,此时千万别贸然打开房门。如果门锁温度正常或门缝没有烟雾钻进来,说明大火离自己尚有一段距离,此时可打开一道门缝观察外面通道的情况。开门时要用一只脚去抵住门的下框,防止热气浪将门冲开,助长火势蔓延。在确信大火并未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应尽快离开房间逃出火场。 穿过着火区域时,万一衣服着火,可就地打滚压灭火苗,不宜带火奔跑,以免加快空气的相对流动,从而增大衣物燃烧的火势。如果着火点位于自己所处位置的上层,此时应向楼下逃去,直至到达安全地点;如果着火点位于自己所处位置的下层,且火和烟雾已封锁向下逃生的通道,应尽快往楼上逃生,楼顶平台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场所;发现自己被火、烟追赶且又封锁了向上的道路时,此时应果断地选择横向逃生路线,从另一层楼的走廊通道逃生,或退守到该层有利于逃避的房间内,寻求其他的自救逃生方法。 固守待援:发出求救信号 在高层建筑中被火包围,被困于户内,无法疏散逃生时,应想办法向外边发出信号,寻求救援。向外高声呼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当呼救无济于事时,可用竹竿等物挑起鲜艳衣服摇晃或向外抛扔沙发垫、枕头和衣物等软体信号物,如果是在夜间,可以打开手电筒等发光物向外边发出信号,提示救援人员,以便被救出。我国城市消防部队配备的用于灭火和应急救援的登高平台消防车和云梯消防车的高度有22米、30米、53米、68米、72米等多种。只要被困人员位置明确,消防登高平台面充足,是有可能通过消防力量获救的。 切记高层建筑火灾中千万不可钻到床底下、衣橱内、阁楼上躲避火焰或烟雾。面对愈来愈大的火势,愈来愈浓的烟雾,人们容易失去理智,但此时也不要跳楼、跳窗等。 高层火灾逃生三要领 弯腰行进 大家知道,火灾的烟气比空气轻,发生火灾时,烟气先沿天花板蔓延,然后往下扩散。在烟气层离人们头顶有较大距离时,人们可以直立行进撤离火场;当烟气层扩散到头部的高度时,逃生者应该弯腰行进;再扩散到胸部高度时,应匍匐行进,目的都是在尽可能少吸入烟气的情况下,迅速撤离火场。 疾走 疾走是确保群体迅速有序撤离火场的最好方式。一幢多层住宅楼有几十个人,一幢教学楼、办公楼里有几百个人。一旦发生火灾,如果大家都奔跑着逃离火场,就很可能发生踩踏事故。而疾走则是兼顾有序和迅速的最佳群体疏散方式。 单排疏散留出通道 高层楼房一旦发生火灾,疏散逃生的人员应从楼梯门沿墙体右侧成单排纵队下楼。左侧楼梯要留出,作为登楼救人灭火的消防员的通道,这样既能使疏散逃生有序,又不影响消防员作业。 如何预防高层火灾 ●高层住宅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应结合每户内部建筑构造、装饰布置、人口年龄结构等特点,定期将消防安全培训引导至每户人家中,有针对性地对每名成年人讲解家庭消防安全知识,使其掌握扑灭初起火灾、火场逃生等消防安全技能。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自己家里增设消防设施设备,如在厨房和入户门附近设置简易自动喷淋系统。 ●不要躺在床上、沙发上吸烟,不要在酒醉后吸烟,防止在神志不清时烟头引燃可燃物。卧床的老人或病人吸烟,应有人照看。 ●注重厨房炊事的消防安全和家用电气的消防安全,做到厨房炊事随时有人在,家用电器、燃气用毕关电、关气。 ●维护和保养好高层住宅和楼道里的消防设施设备,各住户平时在日常家居中做到不破坏、不挪作他用,保证楼内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完整好用。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单位要利用组织疏散逃生的时机开展民宅楼公共空间防火安全检查,检查门厅、楼道有无停放电动车,堆放杂物,通往楼顶平台的门是否锁了,高层住宅楼的常闭防火门是否保持关闭。如果更专业些,还应该检查电缆井是否进行分层封堵等情况。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 扑救难度极大 因此,高楼安全逃生是一件必须掌握的技能 除了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外 还要学会科学自救逃生 ↓↓↓ 高层建筑火灾如何“防” 01装修材料,安全第一 装修时切记不可使用易燃、可燃装修材料。 02故障电器,及时更换 要时常检查家中的电器和线路,发现线路老化、脱落、破损要及时更换。 03易燃物品,远离电源 电源插座、开关、电暖器、烤火炉旁不要堆放可燃、易燃物品。 04家中无人,关闭电器 外出或晚上睡觉前,应检查燃气阀门以及电暖器、烤火炉、微波炉等电器开关是否已关闭。 05常清油污,不留隐患 定期清理厨房燃气灶、抽油烟机管道的油污,烧水炖汤不离人。 06生命通道,保持畅通 不在室内外、阳台和窗台以及安全出口、走廊前室、楼梯间等公共区域堆放可燃杂物;防盗网必须开逃生窗;不堵塞占用消防通道,保持消防通道畅通。 07消防器材,家中常备 家中常备干粉灭火器、灭火毯、防烟面罩、逃生绳、多功能手电筒、消防手套等简易灭火逃生工具。 08善用设施,自觉维护 楼道内消火栓箱内不堆放杂物,且接口、水带、水枪应保持完好有效,确保消防水畅通。 09可燃雨棚,及时拆除 家中切记不可安装塑料等材质的可燃雨棚,安装须选用金属等材质的不燃材料。 高层火灾如何“逃” 01保持镇静,明辨方向 突遇火灾,首先要保持镇静,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相互拥挤、乱冲乱窜。 02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不要贪恋贵重物品,把逃生时间浪费在寻找、搬离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的人员,切不可重返险地。 03做好防护,低姿撤离 为了防止火场浓烟呛入,逃生时要佩戴防烟面罩,或用浸湿的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态撤离。 04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火灾发生时,要选择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逃生,千万不能乘坐普通电梯。 05火到门前,固守待援 假如摸门把手已感到烫手,此时开门火焰势必迎面扑来,应退回房中,用床单、被罩等浸湿后封堵门缝,在窗边寻求救援(白天挥舞鲜艳衣物,晚上挥舞电筒或敲击金属盆等)。 发生火灾如何“灭” 01如遇起火,冷静报警 如遇起火,应保持冷静,立即拨打119报警电话准确上报火情信息。 02火势不大,主动扑救 若被褥、窗帘等起火,火势不大可用灭火器或用脸盆泼水灭火,切不可拖拽燃烧物。 03电器起火,立断电源 家用电器发生火灾,要立即切断电源,用灭火器进行扑救,未断电情况下切记不可用水灭火。 04油锅起火,勿用水灭 油锅起火,应用灭火毯或锅盖盖上,或倒入青菜,不可用水灭火。 05燃气泄漏,关阀通风 燃气灶及管线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切不可在室内拨打电话求救和使用电器设备。高层火灾逃生“三不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层火灾逃生“三不要”、高层火灾逃生“三不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1646.html发布于:2025-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