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系列之-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系列之-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系列之-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2、高中化学重点: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3、💡高二

  不同于必修一中将胶体放在物质的分类这一部分,笔者认为胶体一方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涉及很多新的性质,一方面胶体在平时考试中非常常见,有必要单独写一篇文章进行总结。   本系列文章适合准高一新生进行自学,以及高二高三基础薄弱的同学进行复习分散剂: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其作用类似于溶剂,例如水溶液中的分散剂为水。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类似于溶质,例如NaCl溶液中的分散质为NaCl。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在水中后形成的体系,例如水溶液。胶体:当分散质的微粒大小在1-100 nm时,该分散系称为胶体。胶粒:胶体的组成微粒,一般带正电或负电。丁达尔效应:当光束照射通过胶体时会形成光亮的通路,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这种稳定性称为介稳性。聚沉:当外界条件改变时,胶粒之间发生碰撞,聚集在一起发生沉淀的过程。半透膜:一种孔径在纳米级别的膜。透过性:微粒是否透过滤纸或半透膜的性质,由微粒的大小决定。电泳:带电胶粒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的过程。   1、逻辑类似溶质溶解于溶剂形成溶液体系,分散质分散于分散剂中的体系称为分散系;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因其结构的特点而具有多种性质;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常见胶体,由于胶体的一些性质,因此在实验室制备时需要注意细节。   2、应达到的要求:识记常见的胶体区分胶体的本质特征(粒子大小)及其特殊性质(丁达尔效应)理解胶体的若干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识记Fe(OH)₃胶体的制备步骤,书写其方程式胶体区别于溶液的本质特征:粒子大小。(并非丁达尔效应)胶粒表面带电,但是胶体不带电。每个胶粒由多个分子/离子组成,因此胶粒数目远小于原溶液中的分子/离子数。   2.1 丁达尔效应激光照射溶液与胶体的对比图光照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而溶液没有,该性质可用于区分溶液和胶体。   2.2 透过性三种分散系的微粒在滤纸、半透膜中的透过性胶粒的大小为1-100nm,滤纸孔径为μm级,半透膜为nm级,因此胶粒可通过滤纸,不可通过半透膜。溶液中微粒大小<1nm,滤纸和半透膜均可以通过。鉴于溶液和胶体透过性的区别,可利用渗析实现胶体的提纯,如下图所示   2.3 介稳性某胶团(含胶粒)示意图胶粒表面带电,各胶粒之间因静电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故称为介稳性。如果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加热,均会破坏胶粒表面的电荷状态,进而导致胶粒聚集并沉降,简称聚沉。   2.4 电泳   带电的胶粒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如游泳,称为电泳。淀粉溶液云、雾蛋清墨水血液豆浆牛奶Al(OH)₃胶体、Fe(OH)₃胶体现象或应用性质清晨在森林中看到光束丁达尔效应血液透析淀粉溶液的提纯透过性盐卤制豆腐不同品牌墨水不能混用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明矾净水土壤具有保肥能力介稳性(聚沉)工厂利用高压电除尘电泳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5.1 实验步骤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₃胶体。   5.2 常考错误制备方法(错误处加粗)1.将(饱和)FeCl₃溶液加入到NaOH溶液中制备……;2.将(饱和)FeCl₃溶液进行煮沸,从而制备…;3.加入(饱和)FeCl₃溶液后,用玻璃棒搅拌,加速制备…;4.……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继续加热……。   5.3 制备方程式   易错点:反应物误写成NaOH漏掉加热符号△漏掉“(胶体)”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化学提分社,获取更多化学学习的资料及干货!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 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⑷ 影响因素:   ①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 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注意: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化学平衡   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4-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 V正减小,V逆也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4-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4-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   (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_时间_。   4-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5、化学平衡常数   5-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 符号:K   5-2、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5-3、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反。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单位:J···mol-1·K-1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即S(g)〉S(l)〉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注意:   (1)ΔH为负,ΔS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2)ΔH为正,ΔS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清单R]电化学学不明白❓电极反应式不会写❓❓   [红书R]进入高二后,电化学一直是众多学生的头等难题![哭惹R][哭惹R]怎么学?怎么写?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对概念的不清楚,这份材料非常详细的总结了电化学四个部分的内容!先理解掌握,再做题~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赞R] -陈老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系列之-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系列之-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系列之-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1576.html发布于:202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