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度”该如何把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度”该如何把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道德风险

2、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度”该如何把握

3、什么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i]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经济活动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2)从事经济活动的后果与实施经济活动的人出现分离,即实施经济活动的人并不承受他们行动的全部后果;(3)无法利用完备的合同或其他经济可行手段的方式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施以合意的监督[ii]以避免其故意不谨慎的行为造成的恶果。   道德风险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19世纪末被英国保险公司广泛使用。这个词的早期用法带有贬义,意味着欺诈或不道德的行为(通常是被保险人一方)[iii]。保险业之所以使用这个词汇是因为其在实践中发现,保险公司一旦承保,被保险人往往采取不谨慎的行为,放任风险的发生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   然而,Dembe和Boden指出,在18世纪研究决策的杰出的数学家们使用“道德”来表示“主观的”,这可能会在这个术语中掩盖真正的伦理意义[iv]。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道德风险”重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个词被用来描述当风险被转移或不能被充分评估时可能发生的低效率,而不是描述相关各方的道德或不道德。   经典的案例除了保险,就是当代公司治理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导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司管理层采取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股东利益的行为,比如过度的职务消费等等。   下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道德风险略做分析,这些风险均非中国独有,而是体制的不健全可能放大这些风险。同样,这里探讨的道德风险并不关系到行为主体的道德或不道德,而是如经济学现行范式那样将道德风险视为既有制度的一种缺陷或是不平衡,导致了低效率或是不经济。   1、举债不休的地方政府   中国地方政府一旦打开了债务的潘多拉魔盒,一发不可收拾。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2018年5月19日在北京参加“2018中国企业信用发展论坛”援引国外的机构估计,中国的地方债大概是40万亿(据中信证券估计包含隐性债务的政府总债务在65-74万亿左右,扣除透明度高的中央政府债务13.4万亿元[v],地方政府债务估计是50万亿以上),但地方政府就没有一个想还债的,甚至许多地方连息都还不起。   “现在要让他还债,他说我工资都发不出来,财政困难得很,怎么办?所以现在欠的这些债不说还本,还息许多地方都还不起”贺铿评论认为。   这一句击中实质。地方政府举债有严重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主体借债的时候,基本就没有从负债形成资产能否产生现金流,产生的现金流能否偿付债务的角度考虑过偿付事情。地方政府完全是在软约束[vi]的基础上,考虑债务滚动。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领导作为决策者进行借债决策的时候,个人也带有强烈的道德风险倾向。当年借债转化为支出,对于提高GDP的效果立竿见影,这是官场实打实的政绩,为未来的进步铺平了道路。至于还债的事儿,无须多想。到还债的时候,决策者还在不在原来的位置上是两说,若高升或调任,那么问题就不是自己的;若不幸还在原任上,那也没必要惊慌,毕竟是为了国计民生欠下的,关个人何事?再想办法折腾呗,大可以借新还旧,再不成可以找上级政府嘛。   2015年修改后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并没有产生加强约束的效果。只是让原本不合法的地方债务合法化了而已。   立法容易,若法律只是立法者意志的体现,最终很可能演变为制度进化和社会进步的桎梏,理性建构主义最终会败给现实的复杂性[vii]。   2、欠账成大爷的企业   “软约束”下,中国的企业在举债时,基本都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其中以国有企业为甚。   因为市场化约束不足,且法定违约成本很低,导致国内企业在举债时往往故意采取不谨慎的行为,借入超出自身现金流匹配的超量债务。这种激进的财务杠杆政策,一旦失败,部分或全部损失都能转嫁给债权人。   法定违约成本低是因为制度上的不足造成的。国内破产法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这意味着资不抵债才能被清算,而这一点大大增加了司法操作的难度[viii]。此外,中国法院在受理破产清算请求的时候,还要考虑社会责任和政治需要,从预防失业、社会稳定(破产企业职工采取群体对抗、群体上访等比较激进的行动都会加重法院的压力--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会忽视法律,而对这些行为表达同情)等因素出发,很容易做出对企业有利而对债权人不利的裁决(包括推迟裁决等拖延的方式变相资助赖账企业),助推了“僵尸企业”数量的增长。   美国联邦破产法则要简洁得多,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要件只有两个,一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有客观实在的、没有争议的求偿;二是债务人一直不偿还到期的债务。这种简洁规则的力量在于:一方面减少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只要债权人能提供上述有效证据,其诉讼请求即可获得支持,债权人由此取得企业的控制权。从而为债权人提供了现实的司法救济手段。另一方面现实的可司法性及可预见的司法效率可以形成更有效的事前威胁,约束企业在举债前三思保持谨慎的财务政策,或者在偿付出现困难的时候,施以最大努力用行动争取债权人免于立即诉讼(或用行动证明偿付的意愿,或拿出切实能取信债权人的偿付方案,等等,不一而足),即以诉讼的威胁阻止诉讼的发生。   从威胁的角度看,破产清算的诉讼请求可以有效改善公司治理进而降低企业过度运用杠杆的道德风险[ix]。因为一旦进入破产程序,企业的控制权就会有由股东和管理层手中转移至债权人委员会手中。股东可能会落入权益清零的境遇(如果控制权还在股东手中,股东就可以通过无限期拖延来倒逼债权人做出让步,甚或有机会转移资产恶意逃废债,这正是中国当前债务违约后的乱象。而国有企业得到的政治庇护更多,越发助长了其采取高风险财务政策的道德风险,同时弱化债权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x]),而管理层也会就此失业。出于自身利益,股东和管理层都会全力避免控制权向债权人的转移。如股东会倾向于在公司治理中加强对管理层财务政策的监督以避免发生破产清算的情形,同样,管理层害怕失去职业上的若干利益而会自动的控制财务风险。   从现实的角度看,破产清算的诉讼请求可以确保企业的控制权在其不能按时支付债务时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债权人可以第一时间采取切实的行动来保障自己的债权,而不给企业实施逃废债或是“老赖”的行为。   两国法律比较,国内法对企业的保护更容易助长其道德风险,进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而债权人的利益受损,从根子上腐蚀和动摇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可见,社会主义司法从立法到执法,需要学习和改善的地方很多,真是时不我待呀。   3、“刚兑保护”下的投资者   买者自负,隐含着一个前置条件,即买者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具备民事责任能力的人,这点不言而喻。   投资人购买债券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银行理财、券商或基金资管产品)即是与管理人自由缔约的过程。若事后发生损失,则理应究其损失的原因,若是管理人因息披露、未能尽职履责等过失导致投资人暴露在缔约之时未预见且不预备承担的风险之下,那么投资人有权要求管理人赔偿损失。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则可通过仲裁、司法诉讼来解决。若是投资标的自身产生的风险,则理应由投资人自己来承担。   但在中国,投资人却受到了政府的过度保护,其中原因竟然是各级政府出于维稳的需要。担心投资人聚集闹事,扰乱和谐社会,各级政府机关倾向于利用行政权力向管理人施压,为投资人不合理的诉求提供支持,最终演变为“刚兑”规则。这就激发和加重了投资人的道德风险,既然投资风险由管理人承担,那么在购买时就没必要谨慎,尽可能的去追逐高收益即可。如果投资失败,尽可以要求管理人“刚兑”就好。   4、受宠的买房者   6月30日,北京通州某楼盘,数十名身着印有“退房”字样短袖的老业主,聚集于售楼处,要求退房。   据悉,该楼盘虽然位于北京通州,但与通州城区相距甚远,反倒跟河北廊坊市界只有2公里之隔。2017年10月,该楼盘备案价为3.75万元;而到了2018年6月,均价跌到了2.68万元。一年间,跌幅接近三成,每平跌掉了1万元。一间100平方的房子,业主还没收楼,账面就“损失”100万元。回顾历史,房价跌了就不干,业主集体要求退房,这种场面并非第一次出现。从既往经验看,往往是开放商赔补差价息事宁人。打砸售楼处,也未见当事人因破坏他人财物受惩赔偿的消息。   这里又有让人可惧可虑的地方:其一、统一“退房”字样短袖的着装暗示了业主们的事前酝酿,显然是存在某种闹事的激励;其二、闹事屡屡奏效,越发鼓励这种行为发生,实质上破坏了社会的法治精神和缔约自由。   合同有争议或遇到欺诈,协商不成,尽可以入禀法院要求法律裁决,这是现代社会解决矛盾的和平手段和底线思维。现如今,却上演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现代荒诞剧来要挟缔约对手方,进而引入公权力的干预,实在是社会治理失败的表现。这激发了千千万万购房者的道德风险,买房再不必由自己的审慎决策来承担房价下跌的风险,因为可以要求退房(无正当理由的)来转嫁风险。   5、举证责任倒置下的医闹   这是一个悲哀的例子。好的制度限制恶;待改进的制度则相反,限制了善。   这些年中国医患纠纷越演越烈,为了保护弱势一方,中国推出了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xi]。这种倾向于保护缺乏专业知识的弱势群体的法规会有什么不好呢?   高中时代全班第一名,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高材生,一次酒后哭诉:作为急诊科大夫,他干得很痛苦,很憋屈。比如对于一个车祸幸存者,按照现在的规则他们会选择截肢,因为这是最无争议的治疗方法。事实上,他认为采取别的救治措施,有70%甚或90%的的概率保住病人的腿。但是因为还有不成功的概率,不成功再截肢就可能会引发医患纠纷,患者如果认为是第一种救治方法失败才导致被动截肢的话,医生就摊上大麻烦了。为了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医院鼓励甚至要求医生选择最保守最无争议的施救措施,而不是最佳的方案(因为对病人最大收益的方案也往往对应较大的风险,由于举证责任倒置的缘故,患者可以因心中的疑惑直接把医生告上法庭—成本很低,要求医生自证清白。作为应对,医院领导和科室领导都要求医生选择最保守的方案,那些在医疗纠纷中吃过亏的医生更会主动自觉的选择最保守的方案)。今天是一条腿,明天可能是一条命,他抱着马桶,边吐边哭“我当初报考医学院救死扶伤的初心和节操,早他妈的碎成一地了”。   他强烈要求把医生选择最保守医疗方案而非最佳方案的行为也列为道德风险之下的选择,因为他感到这是真切的道德失败(如前所述,原来本文讨论的道德风险只是经济学术语,并不包含对当事人做出道德判断)。因此把医生不尽职的采取自我保护的医疗方案视为道德风险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勉强的一面。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发生医疗事故,都在产生医疗纠纷,但为何我们却偏偏因此走上了歧路,让问题得不到最好的解决呢[xii]?比如在美国用“高薪养医”(国内高薪养廉可能更容易获得政治上的支持),以正面激励医护人员持有高标准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一旦被发现因疏忽等有违职业道德的医疗事故或问题,就可能被调查而失去医生的职业,此其一;运用市场化的“医疗责任险”来管理医疗风险,保险公司之间会根据医疗事故概率来提供竞争性的报价(谁来支付医护人员的薪水和责任险保费很值得深思),此其二;依法治医,纠纷只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新奇的是私人法官审判),绝不允许扰乱正常的医院秩序(抬着棺材进医院闹事是不允许,会被警察采取措施矫正),鼓励患者可以起诉医生或医院申请补偿性和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一是惩戒当事人并威慑所有的医护人员,二是可以用来支付医疗专家顾问费用和律师费用,不是简单的将举证责任转嫁给医生和医院),若起诉失败可能要负担昂贵的诉讼费用以限制低效的诉讼。   对比之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调动社会治理社会,政府减免责任。同大陆法系下德国[xiii]会由受诉法院指定鉴定人对医疗行为及后果做出鉴定(这种指定想必具有公信力,否则一方不满意必然要合法抗议个没完没了,德国合法集会抗议的范围和手段显然宽于国内),而国内要求被诉的医生或医院自证清白(这个范围是泛指的)。德国受诉法院的裁决侧重于“是否尽到义务”,国内的医疗责任则明显要比这个宽泛。国内医方一旦败诉,医院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施以解雇等威胁要求医护人员支付相当一部分(因为政府财政拒绝为个人的失败支付赔偿)赔偿,这对于低收入(仅限于阳光透明的合法收入)的医护人员简直是一场个人和家庭的灾难。为了避免个人受损,医护人员自我保护的适用最保守最无争议的治疗方案成为理性之选。至此,政府成功的舒解了社会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发扬光大。   6、长长的待举名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阻且长。只要万众一心,必能伟大复兴。   [i] 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ral_hazard:In economics, moral hazard occurs when someone increases their exposure torisk when insured. This can happen, for example, when a person takes more risks because someone else bears the cost of those risks. A moral hazardmay occur where the actions of one party may change to the detriment of anotherafter a financial transaction has taken place.[ii] 如果施以无限的监督,完全不考虑监督的成本,那么就可以有效的降低道德风险。但这样做,显然是不经济的。[iii] 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ral_hazard经典的案例就是车辆保险中,投保充分的被保险人往往会出现懈怠或不谨慎,从而产生更多的事故报修(更多的风险暴露)[iv] 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ral_hazard[v] 中国财政部:一季度末中央政府债务余额13.4万亿元人民币http://forex.hexun.com/2018-06-25/193266827.html[vi] 维基百科认为:软预算约束就是指当一个经济组织遇到财务上的困境时,借助外部组织的求助得以继续生存这样一种经济现象,软预算约束对应的是硬预算约束。所谓硬预算约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即经济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以自身拥有的资源约束为限。广义的预算软约束是指当一个预算约束体的支出超过了它所能获得的收益时,预算约束体没有被清算而破产,而是被支持体救助得以继续存活下去 。[vii] “在古罗马,人们发现法律本质上是建立在习俗之上的,法律制度的出现都是长期演化过程的结果,其中融入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数量远远超过任何一个统治者的治理容量,无论他有多聪明,有多良善。”《奥地利学派:市场秩序与企业家创造性》(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viii] 判定何为资不抵债,给予法官了过度的自由裁量权,进而使得司法的效率降低,进而增加了债权人的成本和麻烦。[ix]《为什么点状的违约也会导致信用债市场流动性崩溃?》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13501000014256957849546738&sudaref=www.baidu.com&display=0&retcode=6102&sudaref=passport.weibo.com[x] 债权的存在,因增加了破产风险而可以给管理层施加压力,激励其努力工作,进而提升公司治理的质量。--伯利与米恩斯(Berle and Means)的“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xi]  民事诉讼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均未规定医疗事故纠纷的举证责任。《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1款第8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xii]《美国也有医疗事故为何罕见“医闹》http://www.huaxia.com/tslj/flsj/fw/2017/01/5153405.html《台湾地区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与医疗政策初探》林怡欣http://www.doc88.com/p-7846252043279.html《香港如何做到医疗纠纷少》http://6d.dxy.cn/article/63401《美国怎么处理医疗纠纷》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125/12/7661498_443541123.shtml《美国医疗纠纷解决途径》https://wenku.baidu.com/view/698f15c0d5bbfd0a79567348.html[xiii] 《德国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及相关问题》刘泉,杨天潼,刘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https://wenku.baidu.com/view/66f32738b90d6c85ec3ac6e9.html  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各自指的是什么,二者是怎样的关系,又该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搞清这些问题,对于做好当下的金融工作十分重要。  第一个问题,是要厘清概念。这两年,关于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从高层到业界都已谈的很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防控金融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点,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虽没有统一定义,但大体是指在市场上引发剧烈连锁反应,威胁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使经济和就业遭受重大冲击甚至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那种严重风险。  相对而言,人们对道德风险的概念有些陌生。在经济学范畴,道德风险指的是,当某个组织或个人预知自己的冒险和债务最终会获得第三方特别是政府的无限度支持时,就会变得肆意妄为。道德风险在机构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国际金融危机时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现象——如果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经营失败都有政府救助,那机构还有什么动力防控风险?道德风险在个人方面的例子是一些金融产品的“刚性兑付”现象——如果不管市场怎么波动,不管收益风险如何配比,到期都得足额兑付,那怎样实现“买者自负”和“风险自担”?这样的道德风险,显然会扭曲市场机制。  第二个问题,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道德风险是怎样的关系?二者是并列关系、补充关系还是对立统一关系?笔者认为,这两种风险不是同一个类型,之所以强调要把握好二者的“度”,恰恰说明这两种风险之间需要兼顾、平衡,甚至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之处。  如果只考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考虑道德风险,就会使防控风险的措施难以持续,最终会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投资者自身的风险意识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如果为了防控系统性风险的表面“稳定”,而对一些个案违约硬要“刚性兑付”,或由政府兜底,就会扭曲投资者心理,非理性投资会更加疯狂。当投资者都怀揣着“只能赚不能赔”、万一赔了就以“闹”维权的预期,任性地投资金融市场,无疑会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埋下更大隐患。  如果只顾及道德风险,以“风险自担”为由,对一些金融风险苗头秉持自由放任的态度,则可能使小风险积累成大风险,甚至最终冲破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经济社会造成不可承受的冲击。从我国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来看,面对大规模的市场风险,政府出手救助终究还是必要的,只是要把握好度。  这就引出第三个问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度,到底该怎样把握?防范这两种类型不同的风险,实际上存在一定的两难局面,而把握好其中的度,需要高超的艺术和专业的水准。央行提到的“最大限度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并坚决打破刚性兑付,严肃市场纪律”,恰恰是对这种“度”的分寸感的精准诠释——如果任由问题金融机构因经营失败而倒下,对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损失放任不管,会造成市场恐慌情绪的传染,甚至产生挤兑等严重问题;而如果完全强调政府兜底,包揽一切,则会影响市场预期,破坏市场纪律,在金融市场形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无疑是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因此,采取收购承接方式,接管并依法专业高效处置相关银行的严重信用风险,正是“把握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度”的正确操作。  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对我们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强调把握好防范两种风险的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段时间以来,因P2P爆雷、非法集资跑路等引发的投资者聚集维权行为,成为困扰不少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棘手问题。妥善处置这些问题,既不能漠视风险、放任自流,也不能为了维稳而“花钱买平安”,关键还是要把握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度。这类案件涉及金额大、人数多、地域广,已构成重大金融风险隐患,应综合采取司法、行政等手段妥善处置和化解,但面对这类涉众型的金融维权,不能形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潜规则,不能形成政府兜底补偿损失的预期。只有在法治轨道上把握好防范两种风险的度,才能实现真正的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博弈论中,因信息不对称会出现这两种情况,但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并举些例子。   相信不少在备考金融专硕的小伙伴们看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个词的时候都会有所疑惑,它们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详细讲一讲吧。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这种信息的不平等称为不对称,由此将影响到交易双方的准确决策。例如:对于贷款项目的潜在收益和风险,借款者通常比贷款者了解得更多一些;公司经理自知是否诚实,他们比股东们更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所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称为逆向选择;交易之后,称为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违约风险高的融资者,由于寻求资金最积极因而最可能成为得到资金的人,则放款者将资金贷给了最不需要借贷的借款人,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人,可能就得不到贷款。   道德风险是指交易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放款者发放贷款后,将面对借款者从事那些从放款者看来并不期望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使得贷款难以归还,如进行高风险投资,一旦失败则借款人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正是由于道德风险存在,放款者宁可做出不贷款的决定。   那么该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呢?其实,金融机构的产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储蓄者将其闲置的资金以存款的形式集中到银行中时,他们事实上委托了一个代理人来对不同的借款人进行筛选,并根据其信贷历史与经济实力决定贷款,以及之后对贷款合理定价,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相对于零散贷款人,银行也处于更有力的地位来监督和影响借款人在借款后的行为,从而限制道德风险。   信用审核。贷款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要求银行需要将风险小的借款申请人从风险大的借款申请人中筛选出来,从而保证放贷后有利可图。   贷款专业化。一些银行常常专门对当地企业,或者是某一特定的行业发放贷款,因为对于银行来说,收集当地企业的信息并确定信用度比外地企业更加容易,同时将贷款集中于特定行业还会使银行拥有更多该行业知识,更容易判断哪些企业具有按时还贷的能力。   限制性条款。为了减少放贷后借款者的道德风险行为,银行会在贷款合约中写入限制借款者从事风险活动的条款,并监控借款者是否遵守限制性契约。   与客户进行长期联系。收集长期联系的客户的信息的成本更低,同时长期联系也会使得借款者受惠,且借款者如果想与银行保持长期合作,就会主动规避风险活动。   贷款承诺。提供贷款承诺开创了一种长期联系,同时还需要要求企业不断提供其收入、资产和负债状况、经营活动等信息,减少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   抵押和补偿性余额。贷款要求的抵押物或者补偿性余额可以弱化逆向选择的后果,一旦企业违约,银行可以弥补部分损失。   下面这个例题,来看看你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否理解了呢?【例】下列属于道德风险行为的是( )。   A. 预计比平均寿命长的人通常更加愿意购买寿险   B. 未对申请者进行信用记录审核的银行通常更加可能吸引到高风险的贷款者   C. 购买汽车保险后,车主将车停在无人看守的马路边   D. 驾驶员中的“新手”通常更加愿意购买汽车保险   【答案】C。道德风险是指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是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是签约后所发生的行为,购买汽车保险后,车主不再刻意避免保险事故的发生,属于道德风险。A、B、D 项,都属于逆向选择行为,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跳脱出金融领域,同学们在考研生活当中也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那个蒙受损失的选择人。我们知道,信息不对称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存在的前提。考研这件事本身就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学们对想要报名的辅导机构其实很难做到知根知底的了解。   辅导机构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一旦其没有把精力放在做好教辅、课程和服务上,而是用在愚弄报名学生上,那么就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付款的学生就相当于“放贷者”,辅导机构相当于“贷款者”,那些最积极的“贷款者”也就是最积极招生的辅导机构,可能往往是那些信用很差、无法保障后续课程服务质量,甚至于卷钱跑路的辅导机构;而那些信用较好的“贷款者”也就是真正在用心做产品和服务的辅导机构却难以招生,“得不到贷款”。   考研学生交钱报名过后,同样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按理来说,辅导机构拿了学生的钱,学生自然而然希望能得到好的课程和服务,而事实上有些辅导机构拿了学生的钱之后,没有依照学生期望去提高课程和服务的质量,挣来的钱只是用来“虚假宣传”甚至是被肆意地挥霍,报名学生发现后叫苦不迭,于是便会有各种退费风波以及网络平台公开声讨的情况出现。   肯定有的同学看到这里也会问:既然考研辅导机构与学生之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愈演愈烈,那是不是说学生们就没有好的选择,只能自己去学习了呢?科兴是否也会是这种所谓的愚弄学生的考研机构呢?   从考研机构的选择角度来谈,我们应该选择有一些“信用保障”,在报名之前有直观感受的考研机构。如果说我们能在报名前充分进行试听,了解所选机构的课程质量,并且能对相应的资料进行一系列的预览,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陷入逆向选择。会导致逆向选择的考研机构大多具有的特点是:重宣传和营销,轻教学和服务;宣传上煽动性极强,过分夸大其词;贩卖焦虑,让你在着急之际匆匆报名。当学生交钱报名后,承诺的服务很少兑现,甚至找不到人进行服务,道德风险就产生了。所以如果你想要报名的机构具有上述这些逆向选择特点,那么就要多几个心眼了。   选择科兴不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理由是:   (1)科兴有强大的图书资料作为支撑。每年科兴编写的中石化出版社《431金融学综合》三件套销量可达2-3万册,备考金融硕士的考生大多人手一套,这足以说明科兴图书的影响力之广;我们免费的读者服务包含补充真题、补充阅读资料、定期模拟卷以及金融热点补充,并且有不定期答疑服务,这些统统都是完全免费的,没有任何的套路。   (2)科兴的报名咨询老师对学生完全是认真负责的。科兴负责招生咨询的老师都是极其具有耐心的,不会贩卖焦虑,更不会虚假宣传,我们能做到的服务都会悉数奉上,做不到的我们会实事求是地说出来。即便不是自己的学员,老师也会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去鼓励和帮助到前来咨询的同学。   (3)科兴的专业课是有强大的师资保障的。科兴的专业课完全支持试听,报名前可以对课程进行最真实的体会。科兴专业课的授课老师当中,有C9院校的老师,有金融行业从业多年且持有CFA和FRM双证的复旦上财研究生,师资力量是很强悍的。专业课配套的讲义和习题由中石化三件套编写老师亲自把关,确保应试性和针对性。   (4)科兴所有的好评、录取喜报完全都是真实的。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是我们一直坚持下去,不断做大做强的动力。我们公众平台上所有的学生家长聊天截图全部都来自内部学员,绝对不含任何虚假成分;所有的喜报全部都是自己的学员,不存在盗图宣传行为。   科兴不玩虚假,只做真实。一时虚假宣传带来的流量可能会让我们在短期有不菲的收入,但长期却砸了我们的口碑。我们有自信只要选择我们,就会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让同学们觉得自己的学费是值得的,真正能够学有所成,早日上岸目标院校。   最后的最后,做个预告,最近经验分享季,后面我们继续知识小讲堂!需要定向辅导的,私信踢踢我嗷~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度”该如何把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度”该如何把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度”该如何把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1488.html发布于:202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