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磨�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磨�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磨�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磨�й�������˾、�������磨�й�������˾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ҵ���쵼�ߺʹ����ߣ������ڱ��ȫ��Χ������ͨ�źͽ�����Ϣ�ķ�ʽ����˾Ϊ�����Ӧ�̺���ҵ�ͻ��ṩ�Ƚ���ͨ�ż����ͻ�����ʩ��ʵ�ֺ����������硢�������硢��ҵ�������������ֵIP���ݡ�����Ͷ�ý��ҵ�����й����������������ڳ�Ϊ�й�ͨѶ������ҵ����ͷ��Ϊ�й��־õľ��������������ס�1972�꣬��ֵ������ͳ�������ͳ���й�����ʷ�Է���֮ʱ����������ʵ���˶�������Ϲ��ҵ��״����ۡ�1995��12�£��������磨�й�������˾��ʽ���� 北电网络在中国,1972年-2006年 1895年:北方电子制造公司(Northern Electric and Manufacturing)成立,北电网络的前身。 1972年:北电网络向中国提供传输设备,向全世界传送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总统历史性会晤的场面。北电网络对中国的首次销售。 1983年:向中国销售出第一台数字交换机。 通广-北电有限公司,1988年-2003年1988年4月:北电和电子工业部中国通广电子公司在人民大会堂签订合资协议,中国第一家生产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的企业。6月,通广-北电有限公司在深圳蛇口注册成立,生产Meridian 1(SL-1)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北电投资1350万美元,占股55%。1988年底:筹建蛇口工厂1990年8月:5000平米的厂房和办公楼投入使用。当年销售4万线,位居全国用户交换机企业前十。几年内:产值和销售额连年翻番1993年到1995年:连续3年跃身“全国电子百强”行列1995年:年生产能力20万线,整个工厂生产容量80万线,员工450人1999年:在中国市场销售安装2000多套、超过200万线MSL-1和Meridian 1 Option系列程控交换机。国内最早涉足呼叫中心的外资企业通广北电作为跨国企业在华协作成功案例入选哈佛的MBA案例2001年年中:北电开始寻找通广北电的新投资者2003年2月24日:北电宣布转让通广北电股份给新加坡3D网络公司2003年:8月29日,通广-北电与北电网络联合举办的“Meridian 1全球高级应用技术巡展”在北京举行。之后网络上再无通广-北电的消息。 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夕,北电捐一台最先进的8000门程控交换机。 1993年:通广和北电在北京及各省首会安装DPN-100交换机,形成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数据通信网络ChinaPac。 1993年6月15日:北电网络通讯工程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后续成立几家分公司 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GDNT),1995年-2011年1994年11月:广东北电公司成立合同在北京签订,生产DMS电话交换机。1995年3月24日:加拿大北方电讯、中国电信集团(广东、河北、河南省分公司)和广东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的广东北电交换系统设备有限公司工商注册成立。注册资本8250万美元,总投资1.28亿美元。1995年7月31日:北京电信局成为广东北方的首家客户-北京电信局与广东北电签订2100万美元的合同,购买20万用户的五套DMS-100数字交换系统。1995年12月:投资1000万美元在广州中山大学建立广东北电研究开发中心,北电在中国设立的两大研发中心之一。1999年6月:更名为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GDNT),建立国内第一条本地生产GSM和CDMA无线通信设备的生产线2002年:首次向巴基斯坦无线服务供应商Ufone出口GSM设备。广东北电被北电网络公司确定为面向整个亚太地区的供货基地,还负责为亚太用户提供安装、测试、维修等技术服务。2003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成为中外合资企业的成功典范。2004年:投资3100万元建成3G UMTS基站生产线和3G实验室2004年:销售收入240亿元2005年: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十周年庆典2005年:海外市场销售收入突破一亿美元2006年5月:广东北电董事长戴爽:广东北电从生产单一DMS数字程控交换机,到几乎各领域的通信设备(移动通信、数据通信、接入网等)2007年:广东北电率先建立北电大中华区首个硬件开发实验室2007年:广东北电销售收入310亿元,出口4亿美元,产品销售覆盖全国27个省、市、区以及全球多个国家2008年6月:位于广州天河信息港的广东北电研发中心新址正式投入使用,研发人员和工程师将扩增到1300多人,研发重点覆盖无线网络、下一代网络、多媒体服务、统一通信平台2009年1月:北电网络自申请破产保护后,在破产法院监管下,陆续在全球出售各项业务、资产及专利等,以偿还债务。2010年12月2日:爱立信签署协议5000万美元现金收购广东北电的特定资产。广东北电1100名员工,包括550名研发工程师将并入爱立信。2011年5月12日:广东北电将主要资产和人员转让给爱立信广州公司和爱立信顺德公司。广东北电现在已经停止生产经营2011年:广东北电发布《关于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启动解散程序的建议函》,称拟于近期启动解散程序。目前的股东及持股比例:北电网络有限公司50%;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12%;广东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15%;广东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13.94%;中国网通集团河北省通信公司4.21%;河北通信服务公司1.85%;中国网通集团河南省通信公司3%。2011年11月24日:广东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通过《关于同意解散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的议案》 1995年2月28日:加拿大北电网络、辽宁省通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及辽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的沈阳北电通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沈阳北电培训部是北电网络中国区唯一的光产品培训中心 1995年12月15日: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1997年:毛渝南担任北电网络大中华区总裁兼CEO,直到2006年。 2000年2月:签署1.32亿美元合同,对6省市的GSM网络进行新建或扩容。北电已经在中国17个省市自治区建设部署了GSM、CDMA移动网络 2001年:北电网络(中国)北京研发中心成立 2001年11月26日:北电网络通信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成立 2001年:北电网络在中国的成绩2001年:获得中国迄今最大的单笔光纤合同-中国电信1.01亿美元的一年期合同,建设1.5万公里的新的长途光纤骨干网已在中国建设了超过30个10G和DWDM项目。在中国内地的17个省共建立价值10亿美元的移动通信网络2001年北电中国收入16.17亿美元,占全球收入的9%。 2002年初:北电宣布把大中华区从亚太区分离,作为单独的业务单元直接向CEO汇报。 2002年:北电中国业绩中国联通2.8亿美元的CDMA 1X订单。中国移动3600万美元的GSM扩容中国网通3000万美元的光传输设备和1500万美元的数据产品。 2003年9月16日:北电网络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邓富康宣布计划在三年内投资2亿美金用于加强中国的研发力量。北京和广州的两个研发中心已成为北电全球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电网络公司将在北京市朝阳区建设北电网络园区。 2003年9月17日:北电网络CTO马福德(Greg Mumford)与清华大学学子对话。 2004年5月31日:投入2亿美元的北电网络中心在北京望京中关村电子城科技园奠基,正式破土动工,中心占地总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包括北电网络大中国区总部和北电网络研发中心 2005年:北电网络是中国ATM市场上排名第一的设备供应商,已经为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铁通公司建设了全国ATM骨干网络,并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建设了许多个省级ATM和IP网络 普天北电网络电信设备有限公司,最终没有成立。2005年1月20日:普天和北电在京签署合资企业框架协议(JVFA),并商讨在6月30日之前达成正式协议。确定合资公司命名“普天北电网络电信设备有限公司”。股权结构普天51%,北电49%,总部设在武汉。2005年4月28日:北电网络突然宣布解雇CEO弗兰克·邓恩,以及公司财务总监和审计官。2005年6月11日:北电总裁兼首席运营长以及首席技术长加里·库尼斯也先后离职。普天和北电的合作协议最终流产 2006年5月:毛渝南离职前夕,北电中国累计获得超过20亿美元的合同。在GSM-R(铁路数字通信)领域获得绝对的优势地位,囊括GSM-R全国19个核心节点中的一半市场 2006年11月:北电网络的CEO扎菲罗夫斯基再次访问北京,访华的目的:一是维护北电在中国的市场关系,二是出席中国区总部大楼的落成典礼。 2007年1月:北电宣布与神州数码正式签约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神州数码将成为北电企业网全线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总代理商。 2007年:北电网络在中国CDMA市场的份额仅为17%。 2008年:中国电信CDMA网络一、二期342个城市的招标,北电网络的市场份额按照城市计算41个,位列最末,在中兴、阿朗、华为、摩托罗拉之后。 2008年11月:北电的全球裁员计划已经波及中国区。北电在中国共有员工4000多人,主要业务包括无线、固网和企业网3个部分。 2009年1月:北电网络申请破产保护,开始快速出售绝大部分资产。北电网络中国公司目前仅剩5000人,包括北京总部4000多人 2009年4月:北电中国北京、上海、广州三家分公司相继开始大规模裁员,个别部门裁员幅度高达90% 2009年:北电网络破产。 1877年7月9日,电话专利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正式在美国创立了贝尔电话公司。 三年后,也就是1880年,贝尔电话公司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了分公司,也就是加拿大贝尔(Bell Canada)公司。 又过了两年,1882年7月24日,加拿大贝尔公司成立了自己的机械部门,开发并制造电话设备。部门成立之初,人数仅有3人。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这个机械部门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到了1895年12月7日,这个部门终于被独立出来,成为北方电子制造公司(Northern Electric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公司的首任总裁,查尔斯·福利特福特·赛斯(Charles Fleetford Sise)。 1902 年,北方电子制造公司的员工人数已经达到250人,占地4000多平方米。 北方电子制造公司的大楼(1902年) 1914年,北方电子制造公司与另一家加拿大贝尔电话公司的子公司——皇家有线及电缆公司(Imperial Wire and Cable)合并,变成了北方电子有限公司(Northern Electric Co. Ltd)。 合并仪式(蒙特利尔的圣劳伦斯大厅) 这家新公司的主要股东,分别是加拿大贝尔公司和美国西部电子公司(Western Electric),两者持有50%和44%的股份。 其实说白了,北方电子就是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财产。西部电子是AT&T位于美国本土的制造工厂,加拿大贝尔是AT&T的加拿大分公司。而北方电子,则是西部电子的加拿大分厂。 当时的北方电子,基本上没有什么自主研发能力,只能依托西部电子的技术授权进行生产。除了电话交换设备之外,北方电子还生产一些民用电子产品,例如留声机、电视、放大器、音响等。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北方电子开始制造军用通信设备,例如便携式交换台、野战通信电话等。 一战期间,北方电子生产的野战通信设备 除了通信设备之外,他们也造炮弹。 正在制造炮弹的北方电子工厂女工 一战结束后,北方电子的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加拿大各地拥有数十个办事处。他们不仅生产各种无线发射机和广播设备,还造出了加拿大的第一个真空管,以及第一个有声电影系统。 不久后,经济大萧条爆发,北方电子也受到影响。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被迫裁员三分之二。 1939年,加拿大正式宣布加入二战,北方电子再次全面转向为军工服务。当时,他们主要的产品包括无线电、雷达、引信等。 北方电子的二战海报 整个二战期间,大概有3万辆盟军坦克,装备着北方电子生产的无线电装置。加拿大皇家海军,则是北方电子微波雷达产品的主要客户。 战争结束时,北方电子的销售额翻了2.5倍。员工人数,从5000名增加到8000名。 更重要的是,由于战争期间北方电子的产品大量普及,使得很多同盟国干脆将北方电子的技术标准引用为本国标准。战后重建时,北方电子获得了大量的订单,赚得盆满钵满。 进入50年代,北方电子迎来了一个重大变化。 当时,美国司法部对AT&T公司提起了反垄断诉讼。诉讼的结果之一,就是西部电子必须将自己所拥有的北方电子股份(40%)全部出售给加拿大贝尔。 西部电子退股,导致北方电子失去了主要的技术来源。无奈之下,他们只能购买本土其它公司的技术,同时加紧自己的研发力量储备。 北方电子的LOGO(1950年) 50年代初,北方电子启动了机电交换技术的研发,并采用了光电晶体管。 1953年,北方电子开发了采用RCA显像管的电子表格式电视机。 1958年,北方电子建设完成了当时全球最长的微波系统——泛加拿大空中高架公路(Trans-Canada Skyway)。这套系统共有6114.2公里(3800英里),耗资5000万美元。 微波系统的线路 当时的海报 同年,北方电子建立了拥有30余名员工的北方电子实验室。 到了60年代,北方电子继续加强研发投入。 1965年,他们投资6000万美元,启动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那就是SP-1交换系统。这个系统在1969年研发完成后投入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SP-1的中心处理机架 1971年,北方电子将自己的研发部门与加拿大贝尔的研发部门合并,成立了BNR(Bell Northern Research,贝尔北方研究中心)。BNR有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分别是专用交换分机(PBX)、低容量公共交换机,以及大容量公共交换机。 BNR的LOGO 一年后,BNR推出了第一台电子交换机,SG-1,也称为PULSE PBX。这个PBX的技术遥遥领先于对手,在三年内卖出6000台。 SG-1的海报(白色的是话机终端,后面蓝色的是PBX) SG-1的外观和内部构造 1973年,北方电子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时,加拿大贝尔公司持有了他们90.1%的流通股。 1975年,北方电子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一年,北方电子的制造工厂数量增至24家(其中6家在美国),员工人数突破2万人,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不久后,他们推出了自己的首个商用全数字交换系统——SL-1。 1976年,北方电子正式将公司更名为北方电讯(Northern Telecom)。 LOGO的演变(最下方为北方电讯早期LOGO) 1979年,北方电讯推出了全功能数字交换机产品——DMS-100,再次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 北方电讯DMS100 这款产品,帮助北方电讯进一步扩张了自己的海外市场,进入日本、中国及东欧国家。 进入80年代,北方电讯加强了在亚洲市场的拓展。1983年,北方电讯向中国销售出第一台数字交换机。1985年,北方电讯成为第一家在日本安装大型全数字PBX的非日本公司。 1984年,AT&T被拆分之后,北方电讯趁虚而入,占据了大量的美国市场份额。他们的数字交换机销量,相比1976年增长了12倍。到了80年代末,北方电讯在美国数字交换机市场的份额,更是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 北方电讯以全球第六大电信公司的身份,迈入了90年代。 当时,他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希望自己在2000年的时候,能够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通信设备供应商。 然而,就当他们踌躇满志的时候,迎面泼来了一盆冷水。 1991年1月,北方电讯以约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大型英国电信公司,STC PLC。 这次收购,虽然让北方电讯的世界排名变成第三,但也增加了他们的债务规模。当时,他们的总债务大约是43亿加元,占股权的50%。 巨额的债务给北方电讯带来沉重的压力。与此同时,他们的后院也开始失火。 当时,他们的数字交换机出现了严重的软件问题,而且没有能够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新,引起了用户的不满和投诉,销售额直线下降。 销售收入下降后,时任公司CEO保罗·斯特恩(Paul G. Stern)不仅没有加强研发投入,反而为了改善短期盈利数据,削减了研发支出。 这一决定,进一步损害了公司的研发能力储备,加剧了产品质量问题。 不久后,1993年,北方电讯董事会解除了斯特恩的CEO职位,安排加拿大贝尔公司前高管简·C·蒙蒂(Jean C. Monty)接任。 1993年,蒙蒂正式宣布,北方电讯将花费12亿美元,用于修复软件、关闭机构以及裁员。之前26亿美元收购的STC公司,则以9.0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法国的阿尔卡特阿尔斯通公司。 这一年,北方电讯亏损8.84亿美元,市值下跌了将近一半。 1995年,北方电讯迎来了自己的百年诞辰。他们将自己的名字,正式改成了北电(Nortel)。 也就是这一年,这家公司历史上最具争议的CEO,闪亮登场了。他就是——罗世杰(John A. Roth,也有译为约翰·罗斯)。 罗世杰 罗世杰1969年就加入北电,担任设计工程师。后来,他一路晋升,1982年成为BNR的总裁。1993年到1995年,他是北电北美业务的总裁。 作为一个工程师出身的管理者,罗世杰极为看重研发能力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让企业保持高速增长。 为了提升北电的技术研发力量,罗世杰首先进行了内部组织架构调整。 他大幅增加了研发预算,将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5%,达到15.8亿美元。 同时,将公司重组为四个独立业务部门,分别是:传统交换业务部门、宽带网络部门、政府企业网络部门、无线网络部门。 这些业务部门,为不同的客户群服务,可以给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 调整之后,效果明显。从1995年到1997年,北电的营收和利润直线上升,股价也是高歌猛进。 三年的业绩变化 很快,罗世杰制定了北电的下一步发展战略,那就是全面挺进“互联网”。 当时,嗅觉敏锐的罗世杰做出判断。他认为,电话交换业务肯定会衰退,服务于互联网的数据交换业务将全面崛起。所以,北电不能再抱着传统交换机不放,应该大力投入数据交换网络,开发更大容量的光通信产品。 其实,当时的北电在互联网技术上并没有优势。 在早先的互联网关键技术选型中,IP技术和ATM技术进行了激烈的竞争,北电选择押宝ATM。 结果,IP战胜了ATM。北电不仅损失了不少投资,技术上也变得更加被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电该如何弥补技术的差距,赶上“互联网”这班开往春天的地铁呢? 罗世杰想到了收购。 当时,互联网泡沫正在形成,科技股一片疯涨,整个资本市场都沉浸在狂热之中。北电业绩改善,股价飙升,于是,就有了并购其它企业的条件。 1998年,北电在罗世杰的带领下,完成了四次重大并购。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并购,就是以91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数据网络公司Bay Networks(海湾网络)。 1999年4月,北电正式将自己更名为北电网络(Nortel Networks Corporation,为了方便阅读,以下继续简称“北电”)。 1999年至2000年,北电继续买买买。这期间,他们的主要收购对象,是光通信技术公司。 90年代兴起的光纤革命,被罗世杰视为难得的市场机遇。他刚一上任,就迫不及待地启动了10G光通信产品的研发。 当时,包括朗讯在内的竞争对手,普遍还停留在2.5G产品的阶段。他们认为,2.5G就足够用了,速度更高的产品,一时半会没有市场。 事实证明,竞争对手的眼界太短浅了。 90年代末,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运营商用户对数据传输产品的带宽需求。2.5G的产品,根本不够用。10G的光通信产品,才是王道。 北电的10G SDH产品,很快占有90%的市场份额,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凭借10G产品的成功,北电迅速拉开了和朗讯的差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讯制造商。 2000年,北电的收入和股价达到了顶峰,营收高达303亿美元,股价为每股120多美元。他们牢牢地占据了全球光纤设备市场43%的份额,几乎是第二名朗讯的3倍。 北电的总市值,飙涨到2670亿美元,占据了整个多伦多交易所总市值的37%。 公司发财,自然不会亏待高管和员工。 当时,北电向员工、高管和董事会成员累计发放了十几亿美金的股票期权。对于罗世杰来说,仅在2000年,就兑现了1.35亿美元的股票期权。 腰缠万贯的罗世杰,建造了自己的豪宅。为了安静,他甚至把周围邻居的房产也买了下来。他在自己的谷仓里,摆满了精致昂贵的火车模型。他还购买了很多豪车房车,和妻子到处旅行。 北电公司的员工,也是开心得不行。他们每天都在关心公司的股票,盘算着自己的身价,想着该如何花钱。 北电总部所在地渥太华的房价,一年涨了60%。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就来自北电员工。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2000年之后的北电,很快迎来了自己的至暗时刻。 2000年3月10日,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达到5048.62。随后,3月13日(周末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股市开始大幅下挫,互联网泡沫正式进入破碎期。 这期间,包括互联网、通信在内的整个科技行业进入寒冬。大量公司破产,大批员工被裁。 此时的北电,因为前期疯狂并购,手上根本没有足够的现金流过冬。他们的工厂在空转,他们的员工惊慌失措。在他们的仓库里,大约积压了价值65亿美元的产品,根本无人问津。 北电的股价直线下跌,从120美元跌到10美元。北电的市值,更是从2670亿美元猛跌到100多亿美元。 2001年第二季度,北电亏损192亿美元,创下了加拿大公司季度亏损的历史最高记录。 在如此危急的时刻,罗世杰并没有想要挺身而出、拯救公司。相反,他选择了开溜。 罗世杰 2000年夏天的时候,罗世杰就已经打算“功成身退”。当时,他逐步将工作交接给了自己选定的继任者——克拉伦斯·钱德兰(Clarence Chandran)。 2001年2月,罗世杰告诉董事会,他准备在两个月后的股东大会上,宣布辞去CEO一职。 然而,钱德兰看到当时的情况不对,于是,对外宣传自己几年前被强盗刺伤的伤口未能愈合,拒绝接任。这一决定把罗世杰气得半死。无奈之下,罗世杰只能答应董事会,继续留任到11月。 北电的股价,继续飞速下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北电裁掉了数万名员工,员工总人数锐减到35000人。 渥太华的房价,也随之大跌。网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北电员工的卖房广告,上面写着“layoff house for sale(因遭解雇而卖房)”。 2001年11月1日,北电董事会安排原公司首席财务官邓富康(Frank Dunn,也有译为弗兰克·邓恩)正式接任CEO。 邓富康 董事会选择财务出身的邓富康接任CEO,是希望他能尽快控制成本,改善财务状况。没想到,这个邓富康不仅没有认真解决问题,反而动起了奖金的歪脑筋。 当时,邓富康对董事会提出要求——如果自己能带领公司脱困,董事会就要给自己发奖金。急于扭转局面的董事会,很快答应了他的要求。 2004年1月29日,北电发布了上一年的财报,宣布盈利7.32亿美元。 董事会欣喜之余,根据之前的约定,向包括邓富康在内的43位经理人发放总计700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780万美元,进了邓富康的腰包)。 北电“莫名其妙”的盈利,引起了德勤和公司一位董事的怀疑。他们秘密聘请了Wilmer&Hale律师事务所,对邓富康提交的财报进行审查。结果发现,邓富康在财报上造假。 2004年3月10日,北电宣布,要推迟发布2003年经过审计的财务数据。同时,推迟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2003年度报告。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3月15日,邓富康以及相关财务人员被强制休假。4月5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启动对北电的调查。4月28日,北电正式宣布,解雇CEO邓富康、CFO道格拉斯·贝蒂(Douglas Beatty)、总审计师迈克尔·戈洛奇(Michael Gollogly)三人。(后来,这三人遭到起诉。但2013年因证据不足,被宣判无罪。) 北电还宣布,董事会成员比尔·欧文斯(Bill Owens),正式成为新任CEO。 比尔·欧文斯 比尔·欧文斯是美国前海军上将,曾经参与指挥过海湾战争。作为军人,他的品行是非常过硬的。但是,面对不断下滑的公司业绩,他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于是,北电董事会只能继续寻找继任者。 不久后,北电董事会终于物色到一个自认为非常合适的人选,他就是时任摩托罗拉总裁——迈克·扎菲罗夫斯基(Mike Zafirovski)。 迈克·扎菲罗夫斯基 迈克·扎菲罗夫斯基是一个东欧移民,出生于南斯拉夫。他从1975年开始,就一直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工作。2000年5月他离开通用电气时,是GE Lighting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离开GE之后,他加盟了摩托罗拉,担任执行副总裁兼个人通信部门总裁。后来,他成为摩托罗拉的CEO。2003年摩托罗拉和华为谈收购的时候,主要操盘手就是扎菲罗夫斯基。 后来,2004年1月,摩托罗拉选择了爱德华·桑德尔(Edward Zander)担任CEO,扎菲罗夫斯基只能辞职离开。 2005年10月,他被北电董事会选定为新任CEO。为了解决摩托罗拉对扎菲罗夫斯基发起的保密协议诉讼,北电还向摩托罗拉支付了1150万美元。 扎菲罗夫斯基继任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彻头彻底的烂摊子——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自对手的无情打压,不断下滑的公司业绩,无休止的集体诉讼,还有来自监管部门的巨额罚款…… 不得不说,扎菲罗夫斯基的行事风格还是非常强悍的。他首先斥资24.73亿美元,了结了因为财务丑闻带来的集体诉讼。然后,他针对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说是改革,其实就是裁员。 他的裁撤原则比较简单,只要这个部门的产品不能做到全球前三,就要裁掉。 为了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的低成本竞争,他还放出狠话:“北电不怕华为的低成本竞争,华为能做到的成本,我们也能做到。” 他将北电的全球采购总部设在中国香港,通过采取大规模的外包生产,超低成本的采购价格,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扎菲罗夫斯基的三板斧,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个擅长游泳和铁人三项的强人CEO,相比自己的前前前任罗世杰,有一个致命的不足——那就是,缺乏对技术趋势的准确判断能力。 在3G技术路线上,扎菲罗夫斯基押注CDMA2000,并将UMTS(WCDMA)部门以3.6亿美元,卖给了阿尔卡特。后来,WCDMA大获全胜,CDMA2000逐渐失势,北电错失良机,只能坐看对手发财。 在发展4G的时候,身处北美阵营的北电,跟随Intel、IBM和摩托罗拉等公司,豪赌WiMAX。结果,WiMAX惨败,北电的投资血本无归。 当时,唯一还在帮公司赚钱的,只剩下城域以太网和光网络业务。但是,杯水车薪,无法弥补北电在移动通信市场上的投资损失。 接连不断的战略失误,导致北电缓缓滑入了深渊。 2008年初,公司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决策层拼命裁员,节约开支。 然而,他们在给员工减薪的同时,却搞了一个骚操作,给CEO和另外两位高管加薪20%以上。加薪后,扎菲罗夫斯基的年薪达到1000万美元。此举引起公司内外的强烈不满,士气再度下挫。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北电的财务问题进一步放大。危急时刻,他们向加拿大政府请求10亿美元的援助,但是遭到了拒绝。 最终,2009年1月14日,北电无法偿还一笔1.07亿美元的债务利息,不得不向法院申请了破产,百年科技巨头就此终结。 北电网络破产后,吸引了众多竞争对手前来收购它的残值。 经过一番竞价争夺,爱立信以11.3亿美元买下北电的CDMA和LTE资产,Avaya以4.75亿美元收购了企业网业务,Ciena以5.21亿美元收购了光纤城域网部门,GenBand以1.82亿美元收购网络电话部门。2011年7月,苹果、微软、爱立信等组成的财团,以4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北电的6000项专利。 来自中国的华为,也想趁机收购北电的优质资产,但是遭到了拒绝。 无奈之下,华为只能捡漏招聘北电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后来成了华为4G和5G研发的骨干。包括华为现任无线CTO兼5G首席专家,童文博士,当年是北电全球网络技术实验室主管,也是那一时期加入了华为。 北电网络破产后,债权人索赔的官司持续了很久,全球律师和顾问的费用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9亿美元。一直到2017年左右,这些官司才陆陆续续完结。 如今,这家曾经的世界科技巨头,早已被人们所遗忘。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 文章有点长,能看完的,都是真爱。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北电之死:谁谋杀了华为的对手?》,饭统戴老板 2、《百年老店北电:在泡沫与丑闻中坍塌》,姜洪军 3、《北电网络:创新和理念造就网络巨人》,拉里·麦克唐纳 4、《北电:没落的贵族》,冀勇庆 5、维基百科相关词条�������磨�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磨�й�������˾、�������磨�й�������˾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126.html发布于:2025-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