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预装横行 偷跑流量"你的手机你真的能做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预装横行 偷跑流量"你的手机你真的能做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手机偷跑流量背后不能告人的秘密

2、手机偷跑流量,你中招了吗?

3、"预装横行 偷跑流量"你的手机你真的能做主

  透过现象看实质,我们会发现运营商、手机品牌和APP厂商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因于此,要想真正斩断手机偷跑流量的根源,根治手机预装乱象,仅仅依靠少数企业的诚信和自律还不够,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手机偷跑流量一事儿经央视发酵后,迅速成为一个舆论热点。有人对央视的做法大加指责,认为偷跑手机流量这一罪状不能强加在智能手机上。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手机偷跑流量,这都是一种商业原罪。与几个手机品牌的数位技术研发人员进行了一番探讨过后,他们认为手机偷跑流量,不仅仅是潜规则,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偷跑流量是原罪   先来明确一个问题,智能手机偷跑流量,是属于故障,还是一种商业原罪。对于用户来说,偷跑流量会直接带来经济损失。虽说很多手机用户已经有流量套餐,但偷跑流量有可能会超出用户的流量套餐,类似的报道已经不乏其多。   从技术角度来看,一些智能手机在未明确提示用户的情况下,导致用户上网流量被手机内置的功能或应用所消耗。这种行为,侵犯了用户知情权的同时,已经涉嫌偷盗了。试问,这不是商业原罪,又是什么呢?   按照一些自媒体人的逻辑,央视将偷跑手机流量定义为智能手机的罪状不合适。试问,这与偷盗用户的话费有何区别?按照这些自媒体人的逻辑,如果手机自动发短信,或者是自动拨打电话产生的费用,罪不在手机,而在于用户,这明显的是扯蛋逻辑。   再延伸下去,在日常生活中,诸如空调、电视、冰箱这些家电,厂商都会提示待机状态下也会有功耗。以空调来说,如果一些劣质空调在待机状态下,跟正常工作一样消耗电能,这也是赤裸裸的偷盗。当然了,从技术层面来看,劣势空调待机状态下功率异常属于故障,但不提示用户,这就属于原罪的范畴了。   所以说,从消费者的利益和立法上来说,智能手机偷跑流量,不仅仅是行业的潜规则,还是一种商业原罪。当然了,诸如苹果手机首次开机需要激活连网,这是正常需求。这种行为,应该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但持续偷跑流量已经有点儿偷盗的意味。   偷跑流量中的规律   在上海消保委的调查中,一些很散乱的数据背后,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在20款参与测试的机器中,既有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还有华为、中兴、小米、OPPO和海信等国产品牌的明星产品。   测试结果如下:在能与测试的10款手机中,9款手机都在开机注册入网及待机过程中“偷跑”了流量。其中,中国移动定制的索尼、华为和中国联通定制的小辣椒、诺基亚4款手机“偷跑”流量较为明显,分别为4113KB、1037KB、589KB、4281KB。让人没想到的是,海信手机是唯一没偷跑流量的品牌。   从上面的这一个结果,笔者简单的总结出来几条规律,仅供各位读者参考。如有不公正之处,还请指正。   1、店大欺客现象严重:苹果偷跑流量最严重,而海信这个市场份额较小的品牌却没有偷跑流量。显然,在手机偷跑流量事件上,也存在店大欺客的现象啊。看来,被大多数人信任的大品牌,居然在背后捅了消费者一刀。   2、联通移动定制机跑流量也严重:在上海消保委测试的10款手机中,移动和联通定制机有9款,电信定制机有1款为海信的。联通和移动的定制机偷跑流量严重,而电信定制机海信手机却没有跑流量。   从技术角度来说,偷跑流量,通常是手机厂商内置了一些吸流量应用。而联通和移动的定制机,内置应用都是联通和移动指定的。海信手机没有偷跑流量,不知是电信没有要求,还是海信的态度很坚挺,没有与电信在预装软件数量上达成一致协议。   3、偷跑流量的手机预装软件数量都很多:在这些偷跑流量的手机中,预装软件都是非常多的。据悉,在上海消保委参与测试的手机品牌中,预装最少的27个,最多的达71个。这款预装了71个软件的手机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PPO牌。令人意外的是,没有跑流量的海信手机,也有预装软件,为何没有跑流量呢?看来,偷跑流量不仅仅跟预装软件有关系,还跟手机系统的底层设计有必然的联系。   预装软件是行业毒瘤   无论是预装软件,还是偷跑流量,都绕不开一个“利”字。追根溯源,手机偷跑流量的祸根,还是手机厂商。试想,很多手机都有预装软件,为何只有部分品牌的手机偷跑流量现象严重?   软件预装付费在手机圈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每预装一款APP,手机厂商会得到一定数字的补贴,补贴额度最低几毛,最高十几块钱。OPPO预装71款APP,按照5元一款来计算,仅预装APP这一收入就有300多元。在利润微薄的智能手机行业,300多元的进帐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从上海消保委的测试结果来看,一些市场份额高的手机品牌,预装乱象严重。而像海信这样市场份额比较小的手机品牌,预装相对规范,而且不存在手机偷跑流量的现象。显然,手机预装仅凭厂商自觉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监管部门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用政策才能约束手机厂商。   眼下,手机行业预装已经成为了一颗毒瘤。而大量的手机预装软件,让用户的手机存储空间大幅缩水,一部16G存储空间的手机,系统和预装软件,甚至高达8G以上。预装乱象,已经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随着工信部相关政策的出台,手机软件预装该休矣。   手机偷跑流量事件,绝非单纯的哪个品牌的手机有问题,哪个品牌的手机没有问题。透过现象看实质,我们会发现运营商、手机品牌和APP厂商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因于此,要想真正斩断手机偷跑流量的根源,根治手机预装乱象,仅仅依靠少数企业的诚信和自律还不够,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央视进行曝光,苹果、OPPO、小米均榜上有名   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上海消保委对市场上的主流品牌手机偷跑情况的检测报告。内容显示,大部分手机品牌都存在偷跑流量、预装软件数量多、难以卸载等问题。其中,苹果、OPPO、小米等国内外知名手机品牌榜上有名。   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手机流量偷跑现象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预装或用户自行安装的应用后台运行,但部分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已成灰色产业链。   知名通讯专家项立刚则认为,要两方面来看待问题:一方面,流量偷跑造成了用户意外的流量支出;另一方面,部分流量偷跑现象是应用更新和信息备份,“归根到底,问题在于厂商并没有给用户选择权。预装软件也是一样,不应该一棍子打死,但目前确实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   现象   苹果手机偷跑流量最严重   根据央视报道,此次上海消保委购买了20款用于试验的样品,其中不仅包括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还有华为、中兴、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手机。   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在待机情况下偷跑流量问题,上海市消保委从中选出10款进行模拟检测,在开机注册入网并进行120小时的待机试验后,发现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的情况也非常明显。   其中,偷跑流量最多的是苹果手机,120小时内共偷跑了80MB(兆)流量。按照中国移动每110MB流量加油包收费15元的价格计算,消费者每5天被“偷”掉的流量,价值10.9元,消费者要为每个月偷跑的流量额外支付60多元。此外,索尼、华为、诺基亚手机偷跑流量也较为明显。   除了对流量消耗进行监测,上海消保委还对手机预装软件数量进行了对比试验。其中最少的27个,最多的达71个,这款预装了71个软件的手机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PPO牌。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说:“它的视频软件就多达4个,譬如搜狐、爱奇艺等。”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检测人员在卸载部分手机的软件后,手机的容量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消费者看起来已经删除的软件实际上依然存在,根本没有被物理删除。上海消保委委托检测人员透露了原因:“部分经销商或厂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装一个软件多的话会有3元到5元钱,少的话也会有1元到2元钱。”   另外,手机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存在差异的情况非常普遍,商家标称容量一般高出消费者实际可用容量。一款用于实验的小米手机,标称容量为8G,但消费者的可用容量仅有4.82G,可用容量仅为标称容量的60%。对此,南方日报记者致电小米方面,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无回应,“但是我们盒子上标明了可用容量大小的”。   调查   预装软件获利成灰色产业链   “手机流量偷跑现象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预装或用户自行安装的应用软件、APP经常在后台运行,造成了流量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跑。”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采访时表示,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已成灰色产业链。内存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不符的现象也是因为预装软件。此外,还存在用户不知情的,而实际上一直在运行的软件,小米在台湾等地因此曾被起诉。   据业内人士透露,通过预装软件获利的这种灰色产业链普遍存在,其中每个手机获利5角到5元不等。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情况:首先是较为正规的手机厂商预装软件,由软件方付费给手机厂商,强制用户开放权限。艾媒咨询调查也发现,QQ、微信、360等安卓软件强制用户开放权限的行为最为严重;其次,小品牌手机利用手机预装软件推送弹窗广告,并非法偷取消费者数据信息获利。   “艾媒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手机预装软件都对消费者产生了危害。”张毅告诉记者,第一,盗取用户财产,如银行卡信息、网上账户如余额宝、微信账户账号密码、游戏虚拟币等,危害用户财产安全;第二,危害隐私安全,用户个人聊天、通讯行为、行踪、社会关系都可以被跟踪监视;第三,流量偷跑,造成用户损失;第四,信息骚扰,如弹出窗口、数据推送等。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也表示,预装软件环节的确存有灰色产业链。手机预装软件一方面或“偷盗”用户流量,使用户支付额外费用;另一方面,有信息泄露隐患,将对消费者权益造成较大损害。“当前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此起彼伏,智能手机厂商已经很难单纯从硬件上获得可观利润,因此诸多厂商都将目光转移至预装软件环节。”   建议 手机软件“准预装”或是解决方法   知名通讯专家、飞象网CEO项立刚认为,流量偷跑问题,主要是由于软件储存、更新、备份等引起。但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看待:一方面,流量偷跑造成了用户意外的流量支出;另一方面,部分流量偷跑现象其实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应用更新和信息备份。“归根到底,问题在于厂商并没有给用户选择权”。   项立刚表示,预装软件也分两种,一种是用户需要的,另一种是多余的、无法卸装的软件。怎么既方便用户体验又不伤害用户利益?把预装软件一棍子打死是不行的,但是任其泛滥也不应该。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办法,既可以让用户有选择权,同时又不影响用户的使用,“准预装”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打包分门别类的内置一些应用,这些应用并不装在手机里,需要时下载安装。”   同时,项立刚也指出,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并没有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即预装软件装多少为宜?因此,在预装软件管理方面出台政策和达成社会共识是解决之道。一是从法律方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二是行业协会应尽快达成共识。   不过,消费者对于手机流量偷跑则是叫苦不迭,一位名叫“青清闲”的网友私信记者说,“我的苹果6流量用得超快,500M的流量几天就没了。我现在都不敢轻易开蜂窝移动网络,上官网也查不到流量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对此,张毅给了消费者几点建议。第一,关闭自动联网功能和数据传输功能。第二,判断哪一些软件最耗流量,将其删除;第三,如果该软件是预装软件,无法删除,那么用户应立即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媒体曝光,追究厂商责任。   对于智能手机市场乱象丛生的现象,张毅说,光靠行业自律是没有用的,一者违规的大多数是行业标杆,二者厂商存在逐利思想。“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处罚条例,尽管早前有公布相关规定,但是没有处罚条例,这也是目前手机行业不受控制的主要原因。”   ■律师观点   知名IT律师赵占领:   偷跑流量 构成侵权   流量偷跑主要是手机及软件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启用,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和财产安全权。手机容量方面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实际容量=占用容量+剩余容量,未告知用户手机容量的以上各部分具体信息,侵犯知情权;另外一种情况是实际授予容量与标称容量不符,构成欺诈。   预装软件则主要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没有给予用户选择购买与不购买,使用或不使用的权限。其中,对于预装软件本身法律没有明确直接规定禁止,因为部分预装软件是必要的。   工信部在《工信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中明令禁止五种情况,但是监管力度不够。此外,预装软件分类型应由不同部门监管,如预装软件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应由通信管理部门监管;标称容量与授予容量属于虚假宣传,应由工商部门管理等。   对于流量偷跑等上述问题,消费者个人维权时间长、成本高、赔偿金额低,维权难度非常高。由于单个消费者维权处境尴尬,厂商违法成本低,相关部门也缺乏有效监管。此次上海消保委这项公益起诉能够弥补消费者个人力量不足的缺陷,具有积极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 彭琳 实习生 郑荣  偷跑流量   你的手机你真的能做主?   “平时就刷刷微博,聊聊天,看看新闻,怎么几百兆的流量就用完了?”相信不少智能手机用户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其实很可能不是你用的多,而是流量“偷偷”地溜走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谁偷了你的流量呢?如何防止手机偷跑流量呢?快点跟小编来看看吧!   现象   超九成手机存在预装软件 苹果手机偷跑流量最严重   近日,我国出现了首次由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起诉手机企业的公益诉讼案件。上海消保委通过测试购买的多款手机,发现被测试手机存在偷跑流量、预装众多软件等种种不规范问题,因此,对相关企业提起诉讼。   据悉,此次上海消保委购买了20款用于试验的样品,其中不仅包括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还有华为、中兴、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手机。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在待机情况下偷跑流量问题,上海市消保委从中选出10款进行模拟检测,在开机注册入网并进行120小时的待机试验后,发现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的情况也非常明显。   其中,偷跑流量最多的是苹果手机,120小时内共偷跑了80MB(兆)流量。按照中国移动每110MB流量加油包收费15元的价格计算,消费者每5天被“偷”掉的流量,价值10.9元,消费者要为每个月偷跑的流量额外支付60多元。此外,索尼、华为、诺基亚手机偷跑流量也较为明显。   除了对流量消耗进行监测,上海消保委还对手机预装软件数量进行了对比试验。其中最少的27个,最多的达71个,这款预装了71个软件的手机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PPO牌。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说:“它的视频软件就多达4个,譬如搜狐、爱奇艺等。”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检测人员在卸载部分手机的软件后,手机的容量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消费者看起来已经删除的软件实际上依然存在,根本没有被物理删除。上海消保委委托检测人员透露了原因:“部分经销商或厂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装一个软件多的话会有3元到5元钱,少的话也会有1元到2元钱。”   另外,手机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存在差异的情况非常普遍,商家标称容量一般高出消费者实际可用容量。一款用于实验的小米手机,标称容量为8G,但消费者的可用容量仅有4.82G,可用容量仅为标称容量的60%。   调查   预装软件获利形成灰色产业链   “手机流量偷跑现象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预装或用户自行安装的应用软件、APP经常在后台运行,造成了流量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跑。”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采访时表示,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已成灰色产业链。内存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不符的现象也是因为预装软件。此外,还存在用户不知情的,而实际上一直在运行的软件,小米在台湾等地因此曾被起诉。   据业内人士透露,通过预装软件获利的这种灰色产业链普遍存在,其中每个手机获利5角到5元不等。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情况:首先是较为正规的手机厂商预装软件,由软件方付费给手机厂商,强制用户开放权限。艾媒咨询调查也发现,QQ、微信、360等安卓软件强制用户开放权限的行为最为严重;其次,小品牌手机利用手机预装软件推送弹窗广告,并非法偷取消费者数据信息获利。   “艾媒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手机预装软件都对消费者产生了危害。”张毅告诉记者,第一,盗取用户财产,如银行卡信息、网上账户如余额宝、微信账户账号密码、游戏虚拟币等,危害用户财产安全;第二,危害隐私安全,用户个人聊天、通讯行为、行踪、社会关系都可以被跟踪监视;第三,流量偷跑,造成用户损失;第四,信息骚扰,如弹出窗口、数据推送等。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也表示,预装软件环节的确存有灰色产业链。手机预装软件一方面或“偷盗”用户流量,使用户支付额外费用;另一方面,有信息泄露隐患,将对消费者权益造成较大损害。“当前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此起彼伏,智能手机厂商已经很难单纯从硬件上获得可观利润,因此诸多厂商都将目光转移至预装软件环节。”   建议   手机软件“准预装”或者是   解决方法   知名通讯专家、飞象网CEO项立刚认为,流量偷跑问题,主要是由于软件储存、更新、备份等引起。但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看待:一方面,流量偷跑造成了用户意外的流量支出;另一方面,部分流量偷跑现象其实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应用更新和信息备份。“归根到底,问题在于厂商并没有给用户选择权”。   项立刚表示,预装软件也分两种,一种是用户需要的,另一种是多余的、无法卸装的软件。怎么既方便用户体验又不伤害用户利益?把预装软件一棍子打死是不行的,但是任其泛滥也不应该。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办法,既可以让用户有选择权,同时又不影响用户的使用,“准预装”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打包分门别类的内置一些应用,这些应用并不装在手机里,需要时下载安装。”   同时,项立刚也指出,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并没有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即预装软件装多少为宜?因此,在预装软件管理方面出台政策和达成社会共识是解决之道。一是从法律方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二是行业协会应尽快达成共识。   不过,消费者对于手机流量偷跑则是叫苦不迭,一位名叫“青清闲”的网友私信记者说,“我的苹果6流量用得超快,500M的流量几天就没了。我现在都不敢轻易开蜂窝移动网络,上官网也查不到流量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对此,张毅给了消费者几点建议。第一,关闭自动联网功能和数据传输功能。第二,判断哪一些软件最耗流量,将其删除;第三,如果该软件是预装软件,无法删除,那么用户应立即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媒体曝光,追究厂商责任。   对于智能手机市场乱象丛生的现象,张毅说,光靠行业自律是没有用的,一者违规的大多数是行业标杆,二者厂商存在逐利思想。“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处罚条例,尽管早前有公布相关规定,但是没有处罚条例,这也是目前手机行业不受控制的主要原因。”   必看   保护手机流量最强攻略   为了让大家不再被窃取流量,小编给大家总结了一些原因,只要大家留意一下就可以完全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流量莫名丢失有以下几种情况:1.内置垃圾软件;2.手机互联网服务设置问;3.使用习惯;4.错误的选择网络模式。   下面我们来逐一给大家说如何避免这些事情发生。大家在新手机第一次开机后,请先关闭蜂窝数据,并且第一时间检查内置了哪些服务软件,如不必要请选择性删除,这些软件很多都是第一次打开就要联网,甚至收费。这些软件大多出现在山寨手机和廉价的品牌手机中。   很多时候流量莫名消失与我们的设置也有关系,我们以微信为例。微信可以在后台继续刷新并且提示是否有新内容推送,而这一切都是基于网络的,如果大家习惯只按HOME键把它收下去,那么它在后台依然是要跑流量的,如果你是订阅号大户,恐怕这一晚上的流量也要20M—40M左右。   新闻类的软件也有费流量的地方,很多软件并不提示你什么内容比较费流量,其实在你用蜂窝数据刷新闻的时候,每动一下都跑了很多流量。大家最好把新闻类软件设置一下,比如只有在wifi环境下才显示图片,或是在蜂窝数据下只显示缩略图,这样每看一条带图片的新闻都可以省出0.3M—0.5M左右的流量。   说到这,小编做过个小调查:大家的蜂窝网络是不是24小时都是开启状态呢?小编询问了20位朋友,只有2个人是选择性开启蜂窝数据,其它人全都是24小时开启状态,这也是流量莫名消失的主要途径。   墨迹天气、股票、新闻、游戏等等,很多都是定时或不定时推送内容,就算你不用,他们也会与服务器交换数据,虽然占用的数据非常少,但一个月下来也会跑掉不少流量。   4G网络要格外小心,小编亲自实验发现,同样用2G、4G网络看新闻,2G网络消耗数据在5M左右时,4G流量已经消耗了60M左右。其原因也很崩溃,只是因为4G网络太快了,看着很爽,所有新闻图片、视频、GIF动态图全都瞬间打开,而且由于速度快,看的新闻条数也比在2G网络下多的多,所以流量在你很愉悦的体验下就这么没了。   这里有一个很崩溃的问题发生在了我朋友身上,月初移动送了1G流量给他,没想到2天之后就用完了,在查询之后才发现,他手机里的软件竟然全都用蜂窝数据自动更新了,大家试想一下,现在随便一个应用也要20M以上,如果你手机里的东西全更新了,恐怕你直接就欠费停机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的手机进行一次彻底的设置,小编给大家列出几个典型的:社交软件自动后台刷新、新闻类软件推送、应用程序在wifi下更新、网络图片在wifi环境显示、云端服务手动开启、音乐不要在蜂窝环境下试听等等。   其实保护手机流量不被窃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用内置垃圾软件,蜂窝数据选择性开启,把导航地图等需要数据包的应用在wifi环境下提前下载好,只要你注意一点,流量一点都跑不掉。(内蒙古新闻网综合)
"预装横行 偷跑流量"你的手机你真的能做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预装横行 偷跑流量"你的手机你真的能做主"预装横行 偷跑流量"你的手机你真的能做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schinda.com.cn/post/1239.html发布于:2025-11-14